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35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结合改革的背景、内容,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 了解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内容、结果上的相同点及两次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 了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及效果不佳的原因。 以苏联经济改革为鉴,指出我国经济改革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_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措施(1)农业改革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

2、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勃列日涅夫改革_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

3、到了一定效果。(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_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

4、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深度点拨】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赫鲁晓夫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只是局部调整。【轻巧识记】勃列日涅夫改革【易错提

5、醒】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特别提醒】(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调整,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轻巧识记】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1赫鲁晓夫改革史料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

6、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画线信息“守墓人”意指赫鲁晓夫改革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史料反映出哪些问题?提示 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没

7、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对画线信息“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的理解,应结合“加速发展战略”来思考。“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史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8、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史料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

9、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表明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 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

10、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

11、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一、二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12、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对点演练】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选D。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

13、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C项错误。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

14、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点演练】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和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选B。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是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

15、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B。赫鲁晓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选B。列宁于1924年逝世,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错误。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

16、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选A。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3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选A。由

17、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可知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A项。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选C。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5 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推行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选A。198

1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在经济、政治、外交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摒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解析:选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80)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 不是。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

19、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经济的加速发展。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80)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提示 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三、自我测评(教材P80)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20、,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维艰,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提示 (1)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理论的束缚。(2)主要内容方面:都重视发展工业(前二者特别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等有所改革但无太大成效。(3)结果:取得了短时期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