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8 方山子传第二单元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古诗品韵行香子 过七里濑苏 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赏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
2、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璞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上阕头五句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做了铺垫。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
3、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思考】这首词表面写景,实则抒情。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一、字音闾里(l)遁(dn)矍然(ju)勋阀(xn)垢(u)庵居(n)岐下(q)奴婢(b)精悍(hn)傥(tn)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二、通假字前十有九年 _往往阳狂垢污 _方山子傥见之与 _有,通“又”,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阳,通“佯”,假装傥,通“倘”,或许;与,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吧”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4、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三、一词多义(1)独方山子怒马独出 _奚惆怅而独悲 _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_岂独伶人也哉 _形容词,独自形容词,孤独副词,只有词,唯独副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2)遇然终不遇 _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_不如因善遇之 _斯固百世之遇也 _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_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_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_动词,遇合,得到君主的信任动词,见到动词,对待名词,机遇动词,相遇动词,接触动词,会见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3)闻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_使从事于其间,
5、今已显闻 _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_以勇气闻于诸侯 _我闻琵琶已叹息 _网罗天下放佚旧闻 _动词,交往动词,闻名动词,听说动词,出名动词,听名词,见闻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4)然此岂无得而然哉 _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_余既耸然异之_代词,这样连词,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四、词类活用闾里之侠皆宗之 _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_余既耸然异之 _岁得帛千匹 _见方山子从两骑 _名词活用作动词,尊崇名词作状语,像庵一样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名词作状语,每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6、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五、古今异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古义:_今义:指河北省。古方山冠之遗像古义:_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环堵萧然古义:_今义:堵塞。指黄河以北。老样式(多指衣冠等)。句中指院墙。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今义:男子的配偶。折节读书古义:_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妻子、儿女。改变平日志向和行为,强自克制自己。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六、特殊句式省略句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
7、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被动句然终不遇(不被提拔重用)倒装句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句)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句)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作者卡片姓 名 苏 轼 生卒年 10371101 字号称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 贯 眉山(今四川眉山)主要成就 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写作背景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
8、,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1.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我的理解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
9、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2.文章结尾部分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和“我”对“光、黄间多异人”的听闻?我的理解 写其家世背景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
10、是如此吗?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3.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些地方?我的理解 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方山子传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稍壮: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无所遇
11、,遁于光、黄间前侠后隐,淡泊自守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苏轼任凤翔 签判时与其相识,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光、黄:即光州、黄州。少 时 慕朱家、他年轻的时候,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 宗之。郭解的为人,对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人排忧解难。两人事迹均见史记游侠列传。闾里:乡里。宗:尊崇、敬仰。稍 壮,逐渐长大成人后,折 节 读 书,欲 以 此 驰
12、骋 当 世。就一改往昔所为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然 终 不 遇,晚 乃 遁 于光、黄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到晚年便隐遁到光、黄 间,曰岐亭。二州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驰骋:奔走。遁:隐匿。岐亭:镇名,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在今湖北麻城。庵 居 蔬 食,不 与 世 相 闻。弃居住在草庵中以素食为主,不与世人来往。舍弃了车马,毁 冠 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 识也。车马,毁除了礼冠服饰,徒步往来于山中,世人都不认识他。庵:草屋,名词作状语,像庵一样的。识:认识。见 其 所 著 帽,方屋而高,看到他
13、所戴的帽子是高高的方顶形,曰:“此 岂 古 方 山 冠 之遗 像乎?”因便议论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于是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谓之方山子。便称他方山子。著:戴着。屋:帽顶。因:于是,因此。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 见 焉。曰:我被贬官到黄州,经过岐亭,恰好见到了方山子。惊奇道:错误!方山子亦 矍 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 告方山子也很惊奇地盯着我,问我来这里的原因,我告诉他 之 故。来这里的原因。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适:恰好,正巧。矍然:惊讶相看的样子。故:原因,缘故。俯
14、 而他低头不答,仰 而 笑,呼余 宿其家。环堵 萧然,不回答,忽然抬头笑起来,招呼我到他家去。他家四壁萧然无 而 妻 子 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余既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我感到耸然异之。非常奇怪。妻子:妻子和儿女。自得:自足。耸然:惊奇的样子。异:认为很奇怪。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独念 方山子 少 时 使酒 好剑,用财私下想着方山子年轻的时候,爱好饮酒和击剑,挥霍金钱 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像粪土一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挟 二矢,游西山。骑马的随从,挟着两支箭,到西山游猎。前
15、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时作者 任凤翔签判。有:通“又”,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岐下:凤翔,因其地东北有岐山,故名。矢:箭。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鹊有一只乌鹊 起 于 前,使 骑 逐而 射 之,不 获。在前面飞起,他便让骑马的随从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方山子怒 马 独 出,一发 得之。因 与余 方山子大怒,拍马独骑而出,一箭就射中了。借此机会与我 马上论 用兵及古今 成败,自谓 一世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 豪士。今 几 日 耳,精 悍 之 色,豪杰、志士。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些精明勇敢的神色犹见于
16、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还在眉宇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因:趁。精悍:精明强干。然 方山子 世 有 勋 阀,当 得官,然而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应该得到官位,使 从事于其间,今 已 显 闻。如果让他从事政治,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名声了。世有勋阀:世代有功 勋,属世袭门阀。使:连词,假如,假使。而其家在洛阳,园宅 壮丽,与他的家在洛阳,亭园、住宅的壮丽,可与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公 侯 等;河北 有 田,岁 得 帛 千 匹,亦足以公侯相等同;在黄河以北还有田
17、地,每年可收千匹布帛,也足以使 富乐。皆 弃 不 取,独 来 穷 山 中,此 岂他享尽富贵。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 无 得 而 然 哉?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余闻 光、黄 间 多 异 人,往往阳狂我听说光、黄二州间有很多怪异之人,常装疯卖傻,垢污,不 可得而见,方山子 傥 见之与?浑身肮脏,人们无法见到这些人,方山子大概见过这种人吧?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阳狂垢污:假装疯癫,浑身肮脏。得:能够。傥:或许。与:通“欤”。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1.构思奇特
18、这篇文章构思奇特,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籍贯、世家而是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以方山子的“隐”与“异”结构全篇,做到了“一线贯穿,不离主旨”,紧凑地表现了方山子的不同寻常与卓立无匹。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2.语言奇妙作者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在得知作者被贬黄州时,方山子竟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巧妙而准确地展现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19、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本文写于苏轼被贬于黄州期间。方山子,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后折节读书,有志用世;到了晚年,由于终不遇,乃隐于光、黄之间。而他的隐逸,又并非是因为无法走上宦途,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方山子家境殷富,而自愿过庵居蔬食的生活。作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传主少年和晚岁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少年时何等的意气风发,飞扬恣肆;晚岁时又是何等的安贫乐道,心境恬然。总的说来,侠和隐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同时也反映了苏轼的矛盾心态。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20、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适用话题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苏轼的旷达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势,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
21、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2、,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
23、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唯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
24、,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赏评】这是一篇解读苏子心迹的美文。文章从“旷达”二字入手,分析了苏轼思想情感变化的三个阶段:“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这三个层次,步步深入,揭示了苏轼“旷达”背后的辛酸、无奈,并由这辛酸、无奈升华成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