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28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湖北省2015年高考大市调研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5湖北孝感一模9)9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这种判断是基于()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 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 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A项有可能导致战火再起,但不是必然原因,故A项错误;B项有可能矛盾再次激化,但不是必然原因,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完全屈服,仍然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列强目的未达到,战争重起不可避免,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拒

2、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与战争双方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31)31“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解析】一战后,部分国家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而彻底废除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

3、误;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应属于辛丑条约内容,故B项错误;据材料“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和“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可知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外交体制,故C项正确;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应属于辛丑条约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8)28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战前,多次操练演习。材料表

4、明()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依据材料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表明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用知己知彼夸大了清朝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北武昌高三5月调研27)27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5、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解析】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有利于阻挡外国的商品输入,保护民族工业,故A项正确;清政府“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可见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不属于国际惯例,故B项错误;清政府降低出口税只能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故C项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改订税率后清政府仍然无法掌握关税主动权,故D项错误。【答案】A5

6、(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40)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

7、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13分)【考点】(2)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有带有强权主义的色彩,根据材料二

8、中“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的信息,可说明其特点为是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结合国际法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这一历史史实,可分析出其特点为反映了近代西方法律和契约精神;第二小问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料二中“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的信息,可知其影响有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可分析出其影响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中“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可知其历史影响有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答案】(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丰义色彩,

9、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6分)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7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5分,3个要点7分)辛亥革命1(2015湖北孝感一模10)10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按: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

10、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这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 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 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间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前清政府已经陷于政治孤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表明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湖北荆州一模8)8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

11、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考点】辛亥革命清末预备立宪 【解析】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项正确;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故B项错误;国会请愿运动出现在皇族内阁出台之前,故C项错误;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中汉族官僚反满情绪滋长,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湖北襄阳高三1月调研30)30麦梦华评价临时约法时指出“我虽采用法制,然约法所定总统之权视法制则远有不逮,其荦荦大者约有

12、数端:(一)法总统得上院之同意有解散议会之权,我则并此而无之(二)法总统有召集议会之权,而我之参议院得自行集会闭会(三)法总统有任命官吏之权,而我则任命阁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四)法总统有交还议案法案求下院再议之权,我则无此规定”。据此可知约法() A具有责任内阁之体用而无责任内阁之精神 B制定时具有“因人设法”的理性和进步因素 C制定者尚缺乏对西方宪政理性和成熟的认识 D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严格限制,充分体现了西方宪政民主的精神【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材料中“参议院得自行集会闭会”,“任命阁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说明约法具有责任内阁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中观点认为“我虽采用法制

13、,然约法所定总统之权视法制则远有不逮”说明对约法持否定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约法没有完全学习法国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西方宪政民主的精神应该是依宪法治理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湖北武昌高三1月调研27)27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都是儒家的建制,而根据所学

14、得知,这些建制最早是从封建帝制的崩溃开始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有冲击,但不够严重,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动摇封建政府的根基,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也为之一新,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湖北宜昌高三一调29)29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

15、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考点】辛亥革命袁世凯上台 【解析】材料首在强调袁世凯是“能迅速解读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也即袁世凯上台是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必然,故A项正确;强调其上台是通过选举,符合法律程序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联系相关知识可知,袁世凯上台源于历史的需要而非其个人强势,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述及袁世凯上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A6(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29)291921年,陈炯明在建设方略中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

16、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陈是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的代表 B中央集权受到强烈冲击 C陈坚决拥护孙中山的北伐主张 D广东政局完全被外国势力所操纵【考点】陈炯明“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信息体现出了陈炯明“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与军阀割据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的信息,可知其观点为反对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孙中山北伐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信息不能体现广东政局被外国势力操纵,故D项错误。【答

17、案】B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015湖南郴州二模29)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材料中无论是李敖还是胡适,都未表达此种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转变、扰乱”等关键词,说明不是继

18、承初衷,故B项错误;半殖民地意思是被列强所控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在胡适看来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但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并演变成政治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湖南长沙一模30)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考

19、点】五四运动 【解析】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可知主要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不是新青年杂志,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陈独秀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新民主主义革命1(2015湖北襄阳高三1月调研28)28“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

20、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 【解析】材料中“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说明红军的目的是要打破国民党的围堵,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反映红军长征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说明红

21、军长征途中进行了军事路线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湖北孝感一模11)1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国民党“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企图要求中共交出领导的人民武装,故A项正确;“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目的是拖延时间布置内战,而不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B项错

22、误;国民党意图以中共交出军队换取政治民主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共的军事威胁,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湖北武昌高三1月调研28)28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淮海战役)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经过,提取关键词“刘陈邓”可知这里为三路大军所在的中原地区

23、,提取地点“徐(州)蚌(埠)”为淮海战役的发生地,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答案】B4(2015湖北天门高三4月调研30)302014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上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影城()A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影票价一度持续暴涨B在大跃进时期因日均放映数量过低而被收归国有C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播放“革命样板戏”为主D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20世纪

24、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统区,政局腐败不堪,经济全面崩溃,物价飞涨,故A项正确;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影城收归国有,而不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故B项错误;“革命样板戏”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末,故C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发展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湖北天门高三上学期期末27)27“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

25、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遵义会议)【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且根据斗争经验,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指的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惨烈的湘江

26、战役,损失惨重。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避敌锋芒,转兵贵州,解放贵州重镇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C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2015湖北荆州一模10)10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等人,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这一宣言()A增强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情绪B推动革命重心实现由南向北的转移C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直接促成西安事变的发生【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

27、析】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八一宣言符合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不是“左”倾冒险主义,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推动革命重心实现由南向北的转移,故B项错误;八一宣言有利于实现由反蒋到联蒋抗日的转变,故C项正确;蒋介石坚持剿共,导致与张学良矛盾激化,直接促成西安事变的发生,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武汉高中毕业生2月调研27)27某次会战后,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虽已被敌人占领,然其耗费时间五个月,死伤人数数十万,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为空城。继今以往,全面抗战到处发展,真正战争重新开始。”蒋介石所评价的这次会战是()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武汉

28、会战 【解析】淞沪会战耗时3个月,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次会战是真正战争重新开始,所以是一个抗战阶段结束的标志,徐州会战没有这个地位,故B项错误;武汉会战是四大会战的最后一个,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是胜利的,由题目表述可以看出此次会战是失败的,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湖北天门高三4月调研29)29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29、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淞沪会战 【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否定了淞沪会战的积极意义,认为部署不当,造成了北方抗日力量的削弱和南方的沦陷,事实上,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于中国制定合适的抗战策略,进行战备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5湖北宜昌三模28)28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当时的

30、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了四大会战,故A项错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抗战,上海太原失陷,当时敌人攻势太猛,我方防御不够,所以“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存在认识发展的过程,故B项错误;防御阶段与全面抗战是否到来无关,全民防御也属于全面抗战,故C项错误;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是因为当时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所以说“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湖北天门高三上学期期末30)30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

31、录。图6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但是,八路军只是中共领导力量的一部分,难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项错误;图示没有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而且中国自1931年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中共组建了东北抗联,故C项错误;从国民革命军陆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6(2015湖北黄

32、冈二模33)33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A项错误;日方统计数据是站在日方角度,不一定可信,故B项错误;中日方报道的伤亡情况不同,说明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故C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战役有共产党领导的,也有国民党组织的,不能说明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D项错误。【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