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考点八人教版 七年级下专 项 练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6622334477889911111212B13131414BD551010(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下面对【甲】【乙】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的“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甲】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矛
2、盾心理。C.【乙】诗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D.【乙】诗中,诗人不仅歌咏了庐山的景色,而且也以哲人的眼光从眼前景色中得出了理性的认知。B【点拨】B 项中的“又表现出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述有误。【甲】诗第一句,诗人用“千寻”一词,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可以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出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没
3、有表现出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故选 B。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浮云”指什么?【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浮云”指飘浮的云彩。诗句中的“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阻挠变法的奸邪小人、困难阻力。“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奸邪小人、困难阻力。3.【甲】【乙】两诗都讲了怎样认识事物的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请比较分析。【甲】诗侧重于讲正确认识事物要登高望远,使自己处于最高点;【乙】诗侧重于讲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点拨】本题考查诗
4、歌对比阅读。【甲】诗中写塔高,是为了表达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乙】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
5、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_诗,全诗紧扣一个“_”字来叙述。七言律游【点拨】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中的“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写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想象将来频来夜游。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6、()A.诗歌的朗读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D【点拨】D 项中的“全诗都是写实”表述有误。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属于虚写,诗人但愿从今以后,能经常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农人亲切絮语,描述的是将来想象的情景。故选 D。6.诗人游山西村时有哪些感受?(不超过 15个字)【点拨】“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大意是丰收年景里待客准备了丰盛的菜肴,从而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
7、作者写眼前所见,表现了景色的优美;“古风存”写出了“春社”等风俗的古朴。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热情。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示例一: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示例二:写出了人们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时,只有不放弃,努力寻找,才有可能出现转机,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点拨】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疑无路”对“又一村”,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这两句诗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疑无路”时,只有不放弃,努力寻找,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发现“又一村”,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三)阅读
8、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分别指哪些人?“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后世能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点拨】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君王来写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再结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故“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后世能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境遇及孤独、悲苦的心绪。【点拨】本题考查
9、诗人的思想感情。“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独”字写出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把个人放置到无边的宇宙背景之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诗人登楼远眺,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境遇及孤独、悲苦的心绪。(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离别的愁绪(或忧伤)和回乡的喜悦。【点拨】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抒情叙事,一方面,离
10、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故乡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点拨】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落红,落红,脱离花枝,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通过落红更护花表现了自己虽然脱离
11、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1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前两句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示例: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诗人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点拨】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这类题要尊重诗句原意,描述画面要生动形象。(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
12、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地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悲剧意味,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虚伪与狡猾。C.诗歌用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D.诗歌以父母姐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了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了浓浓的亲情。B【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自豪。故选 B。14.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点拨】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两只兔子贴近地面奔跑时,难以分辨出雌雄,以此比喻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的惊讶,可以将这四句话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妙趣横生,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