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作答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性别比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截至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专家指出,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平衡人口性别比。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
2、比。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含预测)。据此完成1-3题。1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 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 C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 D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2为了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当前我国应( ) A发展教育,普遍提高人口素质 B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C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思想 D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优良传统3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大致从2050年前后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速趋缓B社会福利完善C外来移民增多D生育政策影响 读苏州市
3、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例:表中数据“5.89”表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期间,有5.89%的耕地转变为林地),完成4-5题。421世纪10年代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转化来源为( ) A耕地 B林地 C建设用地 D水域521世纪10年代苏州市水域比例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水生物种增多 B城市内涝加剧C水体污染减轻 D热岛效应减弱 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距今2.52亿年到0.66亿年年前,CO2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0.66亿年前至今,造山运动发生,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CO2发生化学反应,
4、将CO2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2019年11月7日,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全球海平面下降 B板块运动更剧烈 C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 D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7“冰室效应”的产生( ) 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 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 C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8“雪龙2 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 ) A跨越东西半球
5、B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早 C横穿了大西洋 D船上国旗常常飘向东北 长江荆江段地处江汉平原,枝城到藕池口为上荆江,藕池口到岳阳为下荆江,该河段沉积体众多。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沉积体;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沉积体。除两岸的沉积体以外,该河段还有很多江心沙洲。下图为长江荆江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 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两河段( ) A地形差异 B流量差异 C两岸岩性差异 D两岸植被差异10. 上荆江的扇形沉积体主要发育在( ) A河流凹岸 B河流凸岸 C河道宽阔处 D洪水决口处 11. 下荆江裁弯
6、取直后,其江心沙洲可能( ) A向上游移动 B向凹岸扩张C退化为水下砂体 D面积显著增大 第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基伍湖位于卢旺达和刚果(金)两国交界处,湖区周边生活着约200万人口。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周围群山环抱。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m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目前,卢旺达与邻国刚果(金)合作开发
7、湖中的甲烷气体。下图为基伍湖地理位置示意图。(1)简述基伍湖的形成过程。(6分)(2)与其他深湖相比,分析基伍湖深水区被称为“生物荒漠”的原因。(6分)(3)科学家认为,基伍湖看似平静,却可能给周边的数百万居民带来生命威胁,试说明原因。(6分)(4)分析湖中甲烷气体开发对两国的有利影响。(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的世界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内陆地区,最小值在天山伊犁河谷地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退缩幅度
8、达15%,冰川融化强度大。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面积占该山体冰川总面积的比例。面积占比(%)面积占比(%)(1)说明伊犁河谷地区冰川累积面积比率低的原因。(4分)(2)与祁连山相比,归纳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的特点并分别说明原因。(12分)(3)推断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初期和末期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环
9、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游不仅使传统旅游产业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也俨然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诸多旅游区抓住研学游这一机遇,打造一流研学旅行基地。 请你从旅游体验者角度,为旅游区研学旅游基地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国内掀起滑雪热潮,大批滑雪场纷纷建成。滑雪场要依山而建,须有坡度适宜的雪道和厚度适宜的积雪。 由于降雪量不足(南方地区甚至鲜有降雪),很多滑雪场依靠人工造雪来满足用雪需求。通常1吨水可以造2m3的雪,人工造雪后这部分水绝大多数会蒸发或渗透至地下,无
10、法回收再利用。 分析打造人工滑雪场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请考生从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高2018级第四次月考地理参考答案1.C 2.B 3.D 4.A 5.B6.A 7.D 8.B 9.C 10.D 11.C36.(1)地处东非大裂谷带,地壳活跃,板块张裂(2分);岩层断裂下陷,形成低洼谷地(2分);降水丰富,积水成湖(2分)。(2)基伍湖湖水密度上层小,下层大,阻碍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底层水体相对静止,不利于湖水的更新(3分);水体流动性差,水体含氧少,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盐
11、类物质集聚湖底,破坏湖底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无法生存(3分)。(3)湖底聚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气体(2分);湖区附近火山活动频繁,喷发的熔岩流可能造成湖底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2分);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缺氧窒息或中毒) (2分)。(4)缓解两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2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増加经济收入(或带动就业)(2分);减少湖底甲烷爆炸带来的安全隐患(2分)。37.(1)(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较多,雪线偏低,冰川面积大(2分);夏季气温较高,冰川消融区面积大,故冰川累积面积比率
12、低。(2分)(2)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的海拔更低(2分) 原因:喜马拉雅山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2分);喜马拉雅山冰川发育规模更大(垂直分布范围更大)(2分) 原因:喜马拉雅山山体海拔更高,能够发育冰川的面积更大(2分);喜马拉雅山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小(2分) 原因:喜马拉雅山地处板块交界地带,抬升作用显著,山体高差和坡度更大(2分)。(3)冰川加速消融初期:融水增加导致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分)冰川消融末期:河流水补给减少,水资源减少;青藏高原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任答2点得4分)43.精心设计研学路线、设置特色研学课程;结合
13、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研学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接待能力;引进和培训专业人员;定位精准,打造特色主题品牌,提升研学游的综合吸引力;加强宣传,提高基地知名度等。(任答5点得10分)44.人工雪场需依山而建,雪道的建设可能破坏植被和生物栖息地;人工造雪消耗大量水,可能加剧水资源短缺;为保证积雪厚度,雪场运营期间需持续造雪,能源消耗量大(进而导致能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问题);游客在雪道上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影响雪季过后雪道范围内植物的生长,山坡比较陡的地方易出现水土流失;滑雪场游客活动产生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人造雪融雪回收效率差,污水下渗,造成地下水及周边水体污染;(任答5点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