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831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提能|再巩固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商城中学期中)古代民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其“州官”最早的职能是()A掌管地方行政事务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政大事D总管地方财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各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演变为州的最高长官,故B项正确;掌管地方行政事务不属于“州官”最早的职能,故A项错误;管理地方军政大事,也不是最早的职能,故C项错误;总管地方财政收支,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2(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

2、、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

3、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答案:C3(2018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月考)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4、标志着官僚政治已经形成;D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C项。答案:C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丞相权力不断分散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材料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权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选C;A项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D项。答案:C5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

5、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解析:材料中的文字“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刺史具有监管地方治安、罢黜庸官和司法审判的职能,由此可知刺史具有监管地方的职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表述与材料所述职责不符,排除A.B.C三项。答案:D6(2018广东翠园中学期中)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

6、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六部解析:材料“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反映了这个部门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所以答案选B。答案:B7(2017全国卷)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

7、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正确。答案:C8(2019安徽涡阳中学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

8、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该制度打破了“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削弱了贵族特权,使选官制度有了“公开客观之标准”并结合史实可知,这一制度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所以本题答案选B。答案:B9(2019广西陆川中学高三月考)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

9、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历史叙述通过论证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题干描述的是对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解释,C项正确;D项错误,不管多少种历史叙述都需要考证其真实性。答案:C10(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10、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答案:A11(2018福建华安中学期末)中国

11、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日益混乱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C项正确;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项;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项。答案:C12(2018浙江温州市一中期中

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诸多变化,其中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A郡、县两级制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D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唐代实行道、州、县制度,排除B项;宋朝推行路、州、县制度,排除C项;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D项正确,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发

13、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草拟到“奉行”要经过哪些程序。(12分)(2)材料二所述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果怎样?(8分)(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6分)答案:(1)中书省草拟,交皇帝审阅,再由门下省缴驳,尚书省“奉行”。(2)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果: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3)唐初君主权力

14、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14(26分)(2017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

15、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8分)(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10分)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原因:失礼仪,乱制度。(2)解释: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评价: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不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