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756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4 孔孟两章 (共29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文言文(2)简约精练 文质兼美14 孔孟两章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2.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3.了解孔孟的思想,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大师。

2、孟子的主要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势力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

3、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于是,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贤者中就有孟子,他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识字注音(1)重点字社稷(j)数罟(g)洿池(w)庠序(xing)虎兕(s)颛臾(zhun y)孝悌(t)柙椟(xi d)豚彘(tn zh)饿殍(pio)(2)多音字数 数罟()数口之家()王 不王者()王国()好 好战()好人()衣 衣帛()

4、衣服()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辨字组词 椟(买椟还珠)渎(渎职)牍(案牍)黩(穷兵黩武)颠(颠倒)巅(山巅)癫(疯疯癫癫)3.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4.一词多义(1)是 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指颛臾)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2)过 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超过)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访问)学习

5、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3)数 数罟不入洿池(密、细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4)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进动作对象,不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对于)虎兕出于柙(从)龟玉毁于椟中(在)移其民于河东(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5.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栽种)五十者可以

6、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6.古今异义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今义:认为。)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7.文言句式 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8.名句填空(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

7、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提示当听到消息时,孔子很生气。他责备了冉有,列举了三条理由反对讨伐: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2.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具体阐释。提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8、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的主张。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3.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分条列举。提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

9、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这些引用和比喻有何作用?提示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不持”“不扶”意指冉有、季路,既然“危”“颠”

10、却“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该负责任了吗?用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提示第一,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第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而一味向民征敛的行为只是“百步”

11、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批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你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广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

12、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

13、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设喻说理,论辩有力 孔子、孟子不仅是儒学大师,而且也是语言大师。他们善于在谦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论辩生动有力。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显示了他们的语言艺术。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个比喻句,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

14、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第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孟子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所谓的“尽心”措施,同别的

15、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以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以“(抽象概念)的诠释”为话题,运用比喻修辞,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认识与感悟。创意激活 运用比喻修辞,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博喻式: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让人在博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蕴。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6、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2)比喻+感悟式:将比喻写完后还要在每个比喻后进行一番“感悟”,或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涵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3)设问+比喻式: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构成一个博喻,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1)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

17、零的断想)(2)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3)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傲放的一枝蜡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一座导航的灯塔(诚信是什么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18、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知难而进”“乐观”“理想”“发愤图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与先他近百年的孔子的“杀身成仁”理念一脉相承。这一观念两千多年来历久而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舍己为民、捐躯为国的动人篇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不字字珠玑,光华灿烂!尽管不同的

19、时代对“仁义”有不同的理解,但谁能说这与孔孟提倡的“成仁取义”学说毫无关系呢?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仁义”“选择”“取舍”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又有亚圣;既有论语,又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晳最得他的赞许。而曾晳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不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自他的嘴中。黄仁宇孔孟 自主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