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5 赤壁赋 (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69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5 赤壁赋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5 赤壁赋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5 赤壁赋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5 赤壁赋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2. 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3.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 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

2、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赤壁泛舟,四美俱全。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3、。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在这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中

4、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二、 解“悲”之情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悲呢?他们又在悲叹什么?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1.江上风景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

5、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于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是“吾与子”与“一世之雄”处境的对比,此一悲也,悲叹自身处境。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人之渺小;事业无成,功业未就。3.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 明确:一悲自身处境。(“吾与子”与“一世之雄”处境的对比)二悲人生短暂。三悲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六、悟“乐”之理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又转悲而喜了呢?学生齐读第四段,画出文中说理议论的语句并逐一分析。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围绕“水与月”阐发议论。水,昼夜不停,奔涌向前,月满月缺,阴晴不定。但是相对于整条河来说,水减少了没有?相对于月亮来讲,月亮最终有没有增减?没有。对,这是从水与月“变与不变”的两个角度来说理。这个问题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样,这只是人类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7、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的角度分析,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不能与一瞬间来衡量。比如上一段客人所说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一代枭雄都逝去了,但是从历史绵绵不断的长河来看,曹操的事迹载入史册,为后人所知晓,说明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不变的角度分析,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去羡慕。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万事万物都各有主人,有些你是得不到的,应该顺应自然。对待那些得不到的,自己也要更洒脱一些。那么对于那么能得到呢?作者是怎么阐述的?4.“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对于可以得到的,我们可以尽情享用,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藏。那么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乐观、豁达、超然、洒脱。小结:苏轼面对眼前的水与月,经过人生大彻大悟的思考后,终于从失意的阴影中走出,回归理性,走向成熟,表现出旷达之乐,所以才喜而笑。喜是发于内心,是内心的释然,心情的豁朗;笑是发于内心,是心理的豁达,心情的欢畅,乐以忘忧。这就是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给我们留下了乐观豁达、超然洒脱的高大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