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记一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知识结构填一填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答题术语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向机械动力演进。2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3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辨一辨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
2、代交通发展缓慢。(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外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2)内因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3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
3、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辨析体会研一研1.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因素史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
4、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提示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投资状况史料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史料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怎样的投资状况?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3近代中国通讯
5、事业兴起的因素史料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的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根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4电信技术的特点史料191
6、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根据史料分析归纳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提示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练一练1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A马车 B轮船C火车 D自行车答案:A22019陕西省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A促进了人们
7、生活观念的转变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答案:A3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的新式通讯方式是()A有线电报B驿站邮传C无线电话 D航空邮递答案:A4改革开放后,我国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束缚了人们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A BC D答案:B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解析:根据题干“质的变革”“由于”,
8、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工具”,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项。答案:C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C 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速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所以本题凡是含的选项均是错误的,而必须含的选项,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答案:A3右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
9、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中“彻底改变”说法有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C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4.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解析:依据此工具的运行要依靠“铁索”,“鱼雁”“音书”等信息,可判断电
10、报电信业均符合,故A项正确;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B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与“铁索”无关,故C项错误;铁路运输与空中“铁索”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5光绪二十五年,盛宣怀上疏言: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咳嗽声),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上文所描述的新事物是()A电报 B电车C邮局 D电话解析:从材料中“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可以判断“新事物”应为电话,故选D项。答案:D6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
11、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报警3 389次,其中接到电话报警1 962次。这反映出()A电话通信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信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解析:材料中“共接到火警报警3 389次,其中接到电话报警1 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故A项正确;大力普及与材料中“华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不符,B项错;C项中“基本”说法错误;材料中上海华界地区以及租界的数据不能代表近代中国,D项错。答案:A综合考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7.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武汉铁路
12、1825年1876年190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1年无线电报1896年1909年1925年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表格中上海与武汉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相差较远,反映了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深入的特点,也说明了沿海与内地科技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技术门类主要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引进西方科技也不是绝对逐年缩短,故B、C两项错误;D项中“民族工业主导”的说法有误。答案:A8交
13、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黄鲁成国际贸易材料三(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3)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解析:第(1)问应注意从交通工具的动力、速度、运力、费用和国计民生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第(2)问要注意从费用、范围等角
14、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第(3)问应根据图先确定交通工具的种类,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进步:牵引动力变化;运输更便捷;更有利于国计民生;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2)影响:降低运输费用;便利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扩大商品行销空间。(3)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近代以来中国有一种交通工具,它于19世纪中后期由西方传入,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才有自己的制造厂。这一交通工具是()A飞机 B自行车C汽车 D轮船解析: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才拥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B项正确
15、。答案:B2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A资源开发 B连接中外C调运快捷 D经济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有调运快捷之效,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答案:C32019河北邢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类别比例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14%中国依靠贷款修筑的铁路40%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A.交通改善必须有外资输入B国人对投资新
16、式交通没有兴趣C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D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解析:据材料信息“中国依靠贷款修筑的铁路”“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达到了86%,可知D项正确;材料“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占14%,说明交通改善不一定有外资输入,故A项错误;B项错在“没有兴趣”上,近代国人进行了收回路权的斗争;C项错在“开始起步”。答案:D4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中现象表明()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17、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伴随着外国侵略产生的,说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C项正确;外国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快慢,故D项错误。答案:C5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电车公司号召民众乘坐,并提出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这表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C上海市民接受新事物快D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有轨电车进入上海的状况,从材料中“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可知当时人们逐渐重视妇女,
18、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A项中“最早进入上海”、B项中“遭到抛弃”本身说法有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市民接受有轨电车的内容,故C项错误。答案:D62019河北邢台清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信息“交通领域变化趋势”,A、C、D三项所述的“自主制造”“向海陆空立体发展”“向机械牵引力演进”都能体现“交通领域变化趋势”,均排除;“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不符合近代交通的趋势,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72019陕西榆林二中高一
19、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黄遵宪(18481905年)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8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
20、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 D无线电报解析:依据所学知识,A项是交通工具,明显与题意不符;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有声通信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时间上与题意不符。答案:B9某记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并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
21、末期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解析:题干反映了无线电报发报的情形,无线电报于1906年在中国创设。故选C。答案:C10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准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代替。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服饰方面中西合璧B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C并行于世的中西餐D交通、通信工具领域的改变解析:本题考查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通信行业最需要精准的时间,故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准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代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通信工具领域的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对时间的精准度要求并不高。答案:D11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
22、,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表明当时清政府()A对外国架设电线持犹豫态度B认为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C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D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朝的总理衙门对电线的架设是一种抗拒和抵制的态度,故A项错误;“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这一点材料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清王朝正式认识到这一点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电线一项,“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有以偏概全之意,故C项错误;由“一切事件,中国
23、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可知,清王朝是“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才对电线的架设持一种拒绝的心态,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9北京海淀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这表明盛宣怀主张,中国发展近代电信事业,根本在于()A引进西方近代电信技术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C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要求D提高电信行业的利润解析:由“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知,盛宣怀主张发展近代电信业应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引进西方近代电信技术是盛宣
24、怀发展近代电信业的具体做法,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与材料“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不符,B项错;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电信行业利润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铁路运输技术的发明与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有铁路及火车始于1865年。此后,修铁路之议沸沸扬扬,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迄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修成铁路4 809.05公里,其中被列强控制的就达4 476.24公里,占铁路全长的94.1%。摘编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材料二铁路未
25、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摘编自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1)材料一中,19世纪后半期“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高潮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传统观念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9世
26、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迄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修成铁路4 809.05公里,其中被列强控制的就达4 476.24公里,占铁路全长的94.1%”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等信息概括回答。答案:(1)说明:传统习俗和保守观念排斥近代物质文明。(4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中国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出现商办铁路热潮)。(6分)(2)影响:改变了交通格局或引起交通网络的变化(或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及
27、国内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布局,推动了城镇化进程。(10分)能力达标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婉拒。材料二1871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但仍禁止铺设陆线。材料三1874年日本侵台战争后,清政府看到了通信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8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态度的变化经历了坚持抵制、部分接受、自主发展三个阶段。第(2)问,可以从对中外差距的认识、洋务运动的推动、维护专制统治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坚决抵制,到后来有条件地接受(或允许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8分)(2)主要原因:列强的侵略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办洋务运动的直接促进;清政府加强国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清政府巩固专制统治的根本需求。(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