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稳态”和“环境”是贯穿
2、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4、不同教
3、材的对比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二、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本人任教的班级属于学校实验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
4、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此外,与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自主学习应该不会困难。可能遇到的困难:1、学生初中来自不同学校,各学校对生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另外初高中知识衔接时间跨度太长,可能部分学生初中生理卫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会给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带来阻碍
5、。2、概念模型的建构学生自身动手建构的少,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指导,可能会在建构过程中出现困难。3、学生对高考题及动态没有深入研究,可能在知识要点掌握及应用主要角度方面偏盲目。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理化性质。2、运用内环境知识学会判断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生理生化反应等。能力方面:1、利用多媒体,学会鉴别、选择、利用和分享信息; 2、领悟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学习生物学中的应用。 3、能够敢于质疑和解疑,并能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作方法总结。情
6、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认识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四、教法、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建构概念模型法: 从概念及组成成分入手,形成一个内环境的理论系统模型后运用到人体各系统中,再引出稳态的概念及重要性。再通过对稳态的理解形成一个通用稳态维持模型,运用到各个系统中,加以对比和理解。通过层层推进,由共性推出个性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2、归纳总结法3、头脑风暴法4、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融合运用引导启发
7、、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教法应用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创新等能力。五、教学设计整体设计:创设情景知识模型再建构释疑、拓展、总结知识应用小结及知识再发展(一)新课导入1 何谓“稳态”?例1:桌面上的硬币2、环境的概念:主体存在的场所,即把某个主体的外界称为这个主体的环境。主体一般是指个体或个体的
8、集群,此外,把单个的细胞、组织等当作主体来研究也是不少的。 生物学词典(科学出版社)强调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维持其稳态需要依靠自我调节机制。(二)知识模型再建构1、教师设置特定格式,明确要求2、学生自主建构3、共同补充完善、评价修正、优化模型(三)释疑、拓展、总结根据所自学知识,初步构建模型后,提出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疑惑1、淋巴回流为何是单向的?疑惑2、血浆和血液有何不同?疑惑3、内环境中的特殊成分与其理化特性有何关联?疑惑4、组织水肿与渗透压变化有何关系?疑惑5、人体是如何将血浆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的?(以中和乳酸和Na2CO3为例
9、)(四)知识应用应用一:关于内环境的判断:1、判断下列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2、判断下列哪些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判断人体中下列哪些生理生化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应用二:关于体液种类判断:1、两个图解2、通过成分判断3、通过细胞类型判断应用三:内环境功能的实现途径(第二课时略)应用四:调节异常分析(第二课时略)(五)课堂小结。列表比较内环组成成分间区别与联系(六)知识再发展对建构的模型进行补充修正、再探究;以及其他应用的预设,为下一阶段学习埋下伏笔。六、教学评价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2、通过小结和当堂训练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2、教师应充分重视表达与交流质疑、答辩环节,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学习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3、模型建构针对不同学生层次的选择应当灵活考虑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