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073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道题2分,共48分)1. 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A. 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 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 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 便于实行按亩纳税【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不同等级的贵族分封的土地大小不等,与C、D选项无关,而礼制作为贵族活动的规则和仪式是分封制的保障,不是分封制的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贵族的不同待遇

2、体现了贵族内部权力和土地的再分配,所以选择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详解】2. 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A. 人臣要效忠君主B. 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C. 君主要以礼待臣D. 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体现的是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体现的是法家的服从君主的思想。故二者都强调人臣要效忠君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

3、C项属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与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不符合,排除D项。3.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 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 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能起到维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但这是思想 上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政治上的限定,故 A 项错误;科举制度以才能取士,为统治者笼络了各阶层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把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

4、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体现了科举的统合功能 ,故 B 项正确;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是科举考试的特点,不是政治上的作用,故 C 项错误; 统合功能是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不符合“统合功能”,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的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条件;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促进重学风气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详解】4.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

5、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5.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A. 城市经济

6、得到较快的发展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C. 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说话”在城市中日益兴盛,说明当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说话”这一艺术形式对封建礼教的冲击,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说书艺术承接唐代而来,说明其并不是开始出现,选项D排除。6.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A. 宣扬“知行合一”B. 否定孔子思想C. 反对“格物致知”D.

7、强调主体意识【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强调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点睛:“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解题的关键。7.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

8、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家庭手工业中的产品也有一部分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故D项理解正确;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趋势,排除C项。8.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

9、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故选A。BCD与“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过程9.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10、依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向外国派驻公使可以就近方便及时地办理外交事务,这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在清廷中属于思想较为开放的官员,其主张向外国派驻公使也并非守旧思想的体现;B选项错误,这一要求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 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C选项错误,派驻公使与摆脱不平等条约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几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A. 辛亥革命的促进B. 政府放

11、宽民间设厂限制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D. 国民政府的推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的“黄金时代”指1903-1912年,当时正处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这是“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已是“黄金时代”之后,故A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所说的黄金时代时期国民政府还没有成立,故D错误。11.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

12、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 鸦片战争爆发后B. 甲午战争失败后C. 八国联军侵华后D. 武昌起义爆发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12. 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

13、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 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 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 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号召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联合战线,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国共合作,并不唯一指向工人运动,排除B;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抗

14、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并联系所学中共二大的历史背景。13.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A.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B. 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C.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D.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答案】C【解析】结合“1935年”“

15、1937年7月”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对金融和战略物资进行统制,故A项排除;“战时经济体制的首创”是近代国家在面临战争时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不是国民政府所首创,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有效地进行战略资源的调配,故C项正确;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是战争,而不是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故D项排除。点晴:紧扣时间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抗日战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需要,题干中的做法是为了有效配置资源。14.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

16、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与不结盟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15.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7、,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A. 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B. 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观念C.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可以分析出,当时这一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的观念,故B项正确;AD项是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是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排除。16. 约翰麦克里兰在

18、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说法揭示出古代雅典A. 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B. 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D. 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关注公民,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公民,使公民服务于城邦的发展。由此可知,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公民须服从于城邦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有关公民生活救济

19、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即美德”,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和关注公民,不是重视培养公民个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 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C. 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D. 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A项,由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由于罗马的对外

20、扩张、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罗马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条文不断充实与完善。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主要表现的是:由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罗马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越来越多,法律家常常被难住了的情况。并未提及其原因是维系帝国统治,实际上B项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故B项错误。C项,依据历史知识可知,罗马制定较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仅仅是阶级矛盾一项。故C项错误。D项,依据历史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实行军事独裁的君主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18.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

21、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B.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人口的交流C.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的茶叶和手工业品在欧洲和美洲销售,阿拉伯的咖啡和使用美洲可可加工的巧克力成

22、为欧洲盛行的热饮,由此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物种实现了相互交流,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物种和商品的交流,没有体现人口的交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没有体系那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CD。故选A。19.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A. 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 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C. 美国面临严重国外势力威胁D. 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答案】A【解析】“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

23、、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说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联邦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故A正确;美国独立后建立邦联政府,B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建立“一个团结的强国”即联邦政府的重要性,C、D不符合材料主旨。20.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917年11月5

24、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A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21. 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

25、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A.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B. 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C. 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 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采取的措施对摆脱危机没有效果,排除D项。22.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

26、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说明美国A.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答案】B【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的欧洲援助计划,客观上推进了西欧国家的进一步联合,故B正确;美国并不是干预欧洲一体化,A错误;C项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欧洲一体化并不是美国的最初目的,美国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D错误。23. 1961年和1967年,英国曾两次申请加入

27、欧共体,但未获批准,直到1973年,英国才加入欧共体。当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英国始终不是欧元区成员。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A. 阻碍了全球贸易结构的调整B. 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健康发展C. 反映出欧洲一体化有利有弊D. 有利于英国领导经济全球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从材料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随着自己国家利益而改变可知,欧洲一体化有利有弊,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共体(欧盟)的态度几经变化,从申请加入到拒绝加入欧元区,到现在的脱离欧盟,说明欧洲一体化有利有弊,没有体现是否

28、阻碍全球贸易机构调整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几经变化,从几次申请加入到拒绝加入欧元区,到现在的脱离欧盟,说明欧洲一体化有利有弊,而不是促进英国经济健康发展,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与英国领导经济全球化无关,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24. 1969年,瑞典学院常任理事罗金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说,“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符合这一说法的文学作品是A. 约翰克里斯朵夫B. 大卫科波菲尔C. 等待戈多D. 悲惨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

29、,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约翰克里斯朵夫、大卫科波菲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C,排除ABD。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

30、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材料三 1906年6月

31、,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原因。【答案】(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皇权为中心,英国

32、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2)原因:西方列强的冲击导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差异:根据“三公”“九寺”等

33、可知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根据“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根据“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中国围绕相权开展,根据“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得出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根据“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得出中国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体现权力制衡;根据“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得出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根据“明确国家

34、机构各机关职责”得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影响:联系英国机构改革的特点,分析得出影响,可分别从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进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好、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别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根据“1906年”得出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结合1906年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可知,清政府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重要因素还有: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

35、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等。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

36、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血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

37、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

38、现等。【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可知体现的是分类定级,分类扶持;根据材料“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可知体现的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和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根据材料“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目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知体现的是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2)根据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可知体现的是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根据材料“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

39、,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可知体现的是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根据材料“金镛、谢家福等着名的社会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根据材料“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根据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可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根据材料“光绪初年,庆西、河南瀑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可

40、知近代救助变化的原因是大旱灾的出现和政府救济力度有限。【点睛】认真审题,审明五项基本构题成分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还是“依据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论证等。3.限定词:即时间、角度、答题范围等。4.核心词:即求答项。如:原因、特点、影响等。5.分值:每道题后面的分值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业化的过程包括对非生物能源的利用、机器制造品对手工品的替代以及新兴企业和劳动组织的产生。工业化给人类生产力、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带来改变,而且还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动产生影响。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

41、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化带来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1)答案范围(非示例)工业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过程。它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和工人运动兴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带

42、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推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思想文化领域,工业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催生了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垄断主义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2)评分参考:论题符合“工业化带来的变化”的范围,选题合理,观点明确:论证过程符合史论结合的要求,史实描述准确,表达清晰完整:结论准确。【解析】【分析】【详解】步骤一,拟定论题。问题要求围

43、绕“工业化带来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以拟定论题:工业化带来的变化是多元的,或者工业化带来的变化是双重的,工业化带来的变化是全球性的。步骤二,阐述论题。例如论题是工业化带来的变化是多元的。可以如下阐述:其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是它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其政治领域的变化是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和工人运动兴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是工业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催生了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垄断主义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步骤三,总结论题。工业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过程,其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各个领域。【点睛】本题属于开放型综合题(论证类)。此类试题一般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是拟定论题,应该注意论题的开放类型,例如本题要求围绕“工业化带来的变化”,属于半开放型论题;第二是阐述论题,阐述的内部结构要有逻辑性,例如可以3点求同论证、2点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和论题结构式论证。同时,点内要注意史论结合;第三总结论题,可以采用变相重复式结论、升华认识式结论和唯物史观原理式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