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古代山水游记不仅要欣赏其中自然风光,还要注意感悟所抒发的人生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感受能力。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古文知识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加上本校着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篇古文,因而只用一课时,文言积累上利用微课和学案自主整理,课后测试,本课堂上只在赏析文本时再抓重点词帮助理解文本,随文解意,而把缘事说理的能力、以小见大的思维培养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置了练笔的环节,以提升学生思维和感受力,这既符合新课标教材整合应用要求,也可以实现单元目标要求。【教学目标】1、复习掌握一定的文言重点字词,进而认识
2、本文由记游所阐发的治学之道。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观看刘娜老师游褒禅山记关于基础知识整理的微课。 附:“娜姐微课堂”链接:2、要求观看微课后疏通文意,并依据学案自主学习整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策略】本文采用课前自主梳理,课中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活动结合。【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两课兰亭和赤壁之游,我们了解到古人喜欢在徜徉山水中感悟人生,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们还记得杜甫在望岳中面对泰山高大
3、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表达出一种怎样的豪情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同样是登山,那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探险之旅中,又会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悟(板书:游褒禅山记)。二、 文本赏析(一)、研读1、2段记叙内容一读,抓住重点记叙段落,理清文章记游思路。(学生齐读课文1、2段,读时注意字音和重点字词的解读)课前我们已经通过观看微课和学案梳通了课文,整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赏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那么大家先回答老师第一个问题: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预设: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和“叹”怎么理解呢?解释:于是(古
4、今异义词)“于”是“对于”。(于介词,可以引出对象和时间地点等) “是”在古代为指示代词,这里应翻译为“这种情况”,“叹”是“感慨”的意思。2、 “是”指代,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什么内容呢?(板书:是)预设:前面1、2段内容,游褒禅山(游山经历)。(板书:游山)那下面我们一起读读1、2段的游山经历,读后请同学们对第二段知识点做个简单的整理(学生齐读课文1、2段,读时注意字音和重点字词的解读)3、填词梳理:整理文章第二段主要内容:注意使用原文的词语填空(边填便解释词意)幻灯片显示:前洞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内窈然、甚寒,入洞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记之者已少,随洞深入,其至又加少。随之而出,心情
5、是悔。重点词解读:平旷:平坦而开阔;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然是什么的样子;其见:看见的景象;其至:到达里面的人随:跟随,随从我们发现后洞与前洞相比,记叙上后洞更详细,也写出后洞内情况:复杂和危险,正因如此大家提议出来,作者也就跟随着出来了,这表明作者有种什么心理?从众(这个词体现作者游洞时受大众影响害怕危险,没有坚持探洞,体现一种从众心理,其实不仅仅是作者我们常人面对新事物都有一种什么心理?从众、就易避难)作者正是抓住这种细微的感受,在悔后进行了反思,对此生发感叹。板书: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感叹的内容。(二)、研读第3、4段,理解治学之道二读,抓重点句关键词,理解文章哲理(读中感悟,读后交流)
6、我们一起来看于是这句紧接着“古人之-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说明作者由游洞联系到哪方面?预设:古人求思,也就是古人学习探究思考,好的。古文观止的编者也曾评价说本文:“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也就是此文不单单是记游,而是借游记论述学者治学之道。(板书:治学)1、那么:作者从游洞经历当中悟到治学需要哪些条件呢?说说自己的理解(找找文章中对应的句子)预:志,力,物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段内容,边读边圈画出相应的句子,解读步骤(1)找出重点推论志、力、物的句子,进行随文解意,并复习重点字词(2)作者游洞到治学所写的志、力、物具体指什么?指出游洞和治学的志、力、物,并验证相互之间的联系。预设
7、:游洞的志:探求奇景之心,力:体力,物:火把治学需要志:立志向、目标、精益求精之心;力:能力、精力;物:借助他人帮助如书本、老师等。立志:正如课文所说的就是想看的什么景象?非常之观,想要看到不平常的景象要立志,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立志到达险峰才有动力,最终才能到达。解读过程预设:推论有志的句子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而不能至也”解释预设:游洞要有志向,才可以进入更深洞内看到不同寻常的景象;而做学问也必需要立下志向,才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重点字词:非常:不平凡的景象;险远:危险和远的地方(形作名)概括:正如毛泽东所说:无限
8、风光在险峰。治学之路不平坦,有志向之人才可以到达知识的顶峰。(有力呢?哪些句子体现?)推论有力的句子: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解释预设:游洞要有体力、力量才可以到达更深的洞中,治学也要有毅力,要坚持,不人云亦云才能获得更高深的学问(更高的的成果)重点词: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第二段我们已经学到这个“随”字,随别人出洞,大家刚刚说是一种从众心理,换做治学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作者要告诉我们求学不能人云亦云,做学问要独立思考大家特别注意这句的“然”字,有转折意思,然而,说明强调要有力量才能达到。推论有物的句子:除了有志和力,当然借助外物条件也非常重要,正如游洞一样必须借助火把
9、才能到达昏暗迷乱的洞中,而做学问也得借助外在力量的帮助,比如书本和老师的指引。读出文中体现要有物的句子(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重点词:至于:走到;怠:懈怠;相:xing帮助概括:志、力、物结合更有利于治学有所成,如果力量足以达到却却不努力就会有什么结果?后悔,用作者的话就是(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2、那么这些条件中作者格外强调了哪点? 预设:志,必须尽吾志。请读出文中有依据的原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谁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尽了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没有什么后悔的,难道谁能讥笑我呢?重点字词:其:反问语气词,注意本文
10、其的用法,前文的“其见”,“其至”都是指示代词(指导朗读反问语气,反问语气即强调作用)孰:谁大家注意当中的其和孰字:难道,反问语气,反问其实是肯定,肯定尽最大努力争取目标的重要,大家把这句话读一遍,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尽吾志的肯定)概括总结:这治学正如游洞一样,必需在“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尽量前进,而不能人云亦云,半途而废,进最大努力去做,哪怕条件不够尽力了不成功也没有人讥笑你。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精益求精之心。3、好的,大家解读得很好,这里解读的治学之道刚刚好照应前面第二段的游洞经历,治学和游洞如此的相似。治学除了注意这三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呢?预设:深思而慎取第四段重点字词:谬:弄错,
11、使-弄错;名:说明白;胜:尽传:流传的文字(解读活用现象,指导理解)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能完呢?引导:什么情况说不完呢?像第一段一样把山名弄错的情况说不完,由此联系古书失传情况很多,说明作者是由前文的哪部分内容联系到古书失传?由山名误传联系到了古书失传,得出为了避免古代书籍失传,做学问就要深刻思考谨慎采取,治学才不会失误,后代的人接受的知识才不会出错【文本欣赏小结】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发现,游山是小事(板书:事),治学是大道理(板书:理),作者通过记叙游山经历再得出治学的大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哪种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缘事说理(幻灯)。其实这种写作方法也能为我们所用,高中生写作记叙文常常觉得平
12、淡而思想不够深刻,如能学会这种方法,对看到的景、经历的事,多思考感悟,提炼升华,就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有更独到的见解,于平凡中见深刻。三、写作训练,启迪思维请以你所看到的景或经历的事情为载体,谈谈你由此悟出的道理。在大家讨论之前,老师先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感悟:多年前老师曾经去过九寨,九寨之水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九寨之水: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被誉为“世界水景之王”,九寨沟的水五彩缤纷,千奇百态,横落像珍珠,静置如幻画。一百零八潭清幽,一百零八处人间仙境;白云倒影,鱼翔湖底,连缀成一幅绝美的瑶池之境!欣赏途中导游特意强调:这里的水因含有过多的矿物质不能饮用只能欣赏!当此之
13、时,我却突然想起故乡平凡的闽溪之水。老师为何会想起闽溪之水呢?(停顿一下,学生略思考)今天也学以致用,学习一下王安石缘事说理,一起看看我悟出的道理。九寨之水于游玩之人,它具有欣赏的价值;闽溪之水于一方百姓,正具备了饮用之功能,一华美,一朴素,它们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恰当的时候发挥着各自的功用。由此看来,天生万物,各有其用,只是人们的利用方式不同罢了。提示:老师由九寨之水联系闽溪之水,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然后抽出本质得出它们各有其用的道理。(大家小组互相讨论分享,然后列出发言提纲)【点评学生】略【点评总结】在记叙事件或写景中除了基本的叙议结合,想要议论出深刻的道理,有其共同的思维方法就是:总
14、结思维方法:联系其他,比较鉴别,分析升华,形成道理。【写作小结】略【课堂小结】好,最后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今天学到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今天和王安石一游褒禅山,从游山感悟到作者的治学之道,再通过把握本文缘事说理的方法训练思维,更深刻体悟人生,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小事,多思多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为了巩固这种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大家回去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加工成文,完成今天的作业:附录一:作业设计:【学以致用】1、 请以你所看到的景或经历的事情为载体,先写景、叙事,然后由此悟出某种道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附二:板书设计人生悟是(事)叹(理)治学游山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附录三:游褒
15、禅山记教学反思执教本篇课文时,我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方式来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本篇课文传统的教法是三课时,如果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结合本校开展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能力训练之下,整合课程缩短为一课时,然后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和课后测试反馈,这不仅节约课程时间,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古文能力,从而为拓展延伸学习知识做了准备,也对提升知识迁移能力起到很好的效用,符合高考中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我结合以上构思及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古代山水游记不仅要欣赏其中自然风光,还要注意感悟所抒发的人生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感受能力,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复习一定的文言
16、重点字词,认识本文由记游所阐发的治学之道,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因是本单元第三篇古文,只用一课时,文言积累上利用微课和学案解决,本课堂上只在赏析文本时再抓重点词帮助理解文本,随文解意,而把缘事说理的能力、以小见大的思维培养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置了练笔的环节。基于这个新的尝试,课前的指导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娜姐微课”学习基础知识学生还是很新鲜,很喜欢的,比之前翻译全文节省很多时间,然后早读指导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查证和疏通文意,其次,教学方法上:在文本欣赏的环节,通过:读后点拨,填词梳理,读中感悟等方式落实,而写作练笔的环节则注重适时点评和总结提升学生的思维。再则,本课结构
17、上:注意情境导入,找准切入点,寻找到问题的梯度设置,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总体理解课文,再分割若干按照先叙后议的思路研读文章,在把握本文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则注意引向深入,先简单体会道理:志、力、物,再提升到如何从游洞论述到治学进行理解,最后品读理解出尽吾志的大道。注重用问题带动分析,一个大问题又被切分成几个小问题,在追问中把握课堂主要内容。在这个品“志”环节,非常高兴的是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文章由叙述议论出来的道理,这与课前的微课、基础知识的整理学习分不开,另外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够从作者所写的“尽吾志”中悟出现代提倡的“工匠精神”,从而自觉从课文延伸到课外,那么作文环节就会有精彩的思想呈现。本课力求
18、一课一得,希望文本赏析后的写作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缘事说理这种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提升写作的深刻性,这也是本单元要求学生体悟自然人生非常重要的方法,对实现单元目标有重要作用。这个在作文环节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氛围很好:由丑陋与挺拔的树联系到人生的成才转化,保持自我,由信鸽与肉鸽飞翔的不同状况,想到人生在压力中追求奋进,印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其见其思,无不令我惊喜连连。这几点所得是执教本课成功之处,可以说本课目标完成得还不错。当然遗憾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有差异,在课文研读阶段,也发现了少部分学生在随文翻译解读的环节有点吃力,有些正音和重要的字词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回答问题时不能够很从容,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课中只复习重点字词,随文解意,没有采用传统讲授课文翻译,而一小部分古文基础差并且不够自觉的孩子没有真正落实课前预习工作,这样就影响了他们在课堂的参与度,因而未来在利用信息整合课程资源时,我不仅要加强预习指导,对于一小部分古文基础弱的孩子要单独进行课前干预指导,督促其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并且要引导其阅读方式,并且严格课后知识点测试,促其打好古文基础,才能与大家齐头并进,获得高效的听课效率,让学习事半功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新的方式运用于语文教学,在利用好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路上,我还会不断努力尝试,力求语文教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