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954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7一轮历史人民版复习教案:选修四第1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四第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考纲明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考点1“千古一帝”秦始皇1.历史功绩(1)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

2、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重大过失(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滥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3)刑法严酷。3评价(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3)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考点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原因(2)表现2唐太宗的历史作用(1)领导完

3、成统一全国的战争。(2)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3)吸取隋朝败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视用贤,克制个人奢欲,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4)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考点3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1.面临的问题(1)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消除。(2)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3)沙俄势力东进。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1)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2)统一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3)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4)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势力。(5)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4、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评价(1)功绩: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雍正、乾隆继承其基业,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局面。(2)局限:康熙帝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实行闭关政策,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特别提醒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有专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康熙晚年的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选考部分选

5、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其人(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2)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2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创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3地位和影响(1)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2)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3)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

6、重要影响。考点5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2)影响: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乌托邦。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1怎样评价秦始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

7、、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2如何认识封建盛世?治世与盛世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有名的盛世有:武帝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盛世以治世为基础,治世是盛世出现的前提,盛世是治世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果。(1)原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与民休息。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对外交往的频繁。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推广。(2)表现:一般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3)实质:都是封

8、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作为统治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巩固“家天下”的统治。(4)结果:背后都潜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必然滋生腐败和暴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5)启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产关系适当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保证。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3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时注意多角度比较,找出异同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皇帝类别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政治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

9、国家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贞观之治”加强了专制集权制度,奠定了“康乾盛世”局面的政治基础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税制改革,更名田军事兼并六国战争,反击匈奴、统一越族反突厥战争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完善科举制度文字狱民族关系反击匈奴,攻打越族,设郡县管理采用战争、和亲等措施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对汉、蒙、藏、回等民族的统治,分而治之对外关系对外开放,兼收并蓄闭关政策,反击沙俄由此可归纳(1)相同点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

10、方的控制。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点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面临的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4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孔子柏拉图不同点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思想理念论和

11、理想国政治主张“贤人”治国“哲学王”治国政治理想建立统一开明的贵族统治的国家狭隘的城邦主义,不追求希腊统一相同点时代背景奴隶社会个人活动游历、从教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政治思想重视统治者的作用,体现“人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历史影响政治理想都未成功,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

12、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3、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解析第(1)问,可根据“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及问为治之方”等分析得出。第(2)问,可从丘处机西行对元朝统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2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

14、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

15、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从官员人数的增加、御史机构的扩大及职权方面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在综合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考向分析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中,题型、难度、分值应保持不变,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辩证评价人物的能力。仿真练习1.2015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

16、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

17、:“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特点:慎用刑法。(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因素:唐太

18、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入手分析“原因”“目的”,从材料中“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唐朝法律相对较轻。据此回答“特点”。第(2)问从“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反映了赏罚分明的特点,可知唐太宗希望通过法律整顿吏治。第(3)问从材料三看,当时依然存在着冤案,但唐太宗能够自我反省。据此回答即可。第(4)问从材料信息中可知唐太宗关心百姓,注重用法律治理社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据此回答即可。22015福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19、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

20、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答案(1)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答出四点即可)(2)依据:不能。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

21、);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层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于材料单一,不能做全面的评价,材料为后人的著作,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不能做到客观、严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通过阅读著作、考察访问、上网查阅、请教专家或老师等。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12016南京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22、。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12分)(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13分)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

23、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全面地分析,又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22016保定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材料一从永徽六年武氏立为皇后,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进士的5.6倍。天授元年十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唐大典曾记载有:“武举以七等阅其人。”其内容为:“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与举重。”新唐书中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以实,乃命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等第判之,判之糊名,自此始也。”“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武则天当政期间国内出现了“广开庠序,大敦学校,服膺训典,尊尚师儒四海之内,靡然成风”的文治局面。材料二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

25、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很多功绩都没有提,只保留了十五件大事:杀王皇后、萧淑妃;贬褚遂良、韩瑗;阻止李治亲征高丽;杀上官仪;泰山封禅;杀惟良、怀运;杀贺兰敏之;封赏武承嗣;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为母服齐衰三年;杀周王显妃赵氏;鸠杀太子李弘(传说,存疑);贬郇王素节;废太子李贤。历史学家孟宪实说,司马光所处的北宋,皇后、皇太后的权力很大,女主问题很严重,为了防止她们效仿武则天,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故意妖魔化武则天,弱智化唐高宗。(1)材料一反映了武则天怎样的科举政策?(10分)(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看待对武则天的评价?

26、(15分)答案(1)扩大科举取士规模;设武举,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设殿试;创糊名。(2)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武则天对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应给予肯定;历史人物评价应该综合其历史事迹进行全面辩证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带有政治目的的评价是不客观和不真实的。解析第(1)问,考查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把握录取名额、考查内容、考试形式等即可。第(2)问,注意人物评价的原则一分为二、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材料二司马光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2015湖北八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7、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7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

28、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12分)答案(1)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2)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3)人格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解析(1)依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不难归纳孔子的政治观点。(2)一定要站在统治者立场去回答,与孔子思想适应统治者需要紧密相关。(3)依据材料前两句得出求知;第三句可知其严谨;第四句可知其追求美德。两人在伦理学的相同观点就是“中庸”。42015大连一模(25

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的汉化改革,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

30、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10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15分)答案(1)肯定: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否定: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族文化,是对鲜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2)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理由依据材料概括。(2)可取之处可以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改革的精神等方面起到的进步作用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