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857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岳麓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

2、代()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4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5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

3、“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 D土地转让的停滞6“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加大社会贫富差距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

4、坏 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8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材料中的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 BC D9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

5、,“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2(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6、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13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14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1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

7、、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16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17(2013课标全国)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

8、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8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

9、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0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

10、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

11、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5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3)西方收藏家称中国瓷器“有着数千年传统”,其根据何在?请用史实印证。(注意:举出1例即可)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5分)(4)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

12、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13、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5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A解析:依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粮食的收益率高出古罗马,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势,依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所以选A项。3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闭性与保守性,这正是小农经济的影响。4答案:C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分析错误。其余各项均

14、符合史实。5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买卖也出现了;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由此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渐趋荒芜。由此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是题干材料表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6答案:D解析:本题关键词是“井田废(即废井田)”,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强”,耕者(贫民)“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判断,苏轼强调的是废井田加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7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以实在田土均之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来判断黄宗羲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而提出这一构想的。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概况,材料反映了鲁人夫妻从事纺织业,意欲前往越地经

15、营,据此判断,符合题意。而并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9答案:A10答案:B解析:从题干信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出现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在这些地区,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出现,故选B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在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故D项说法不正确。12答案:B解析: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了棉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政府的大力推广是促使棉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故A项不符合题意。棉纺织业的发展推

16、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构成“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的前提条件,C项错误。棉花在开始成为纺织原料的时候,就已经是经济作物,故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无直接关系。B、C两项中的“草市”“夜市”的信息与唐朝时期的史实不符,正确答案是D项。14答案:C解析: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据此排除A、B两项。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商人的身份地位一直不高,且D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城市的职能在最初以政治职能或军事职能为主,从材料可以看出,其经济职能的色彩开始强化,故C项正确。15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明代南北方

17、商品交流频繁,故应选C项。16答案:C解析:元稹为唐代诗人,排除A项;B项所述现象直到明清时代才出现,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反映了东西南北各地的商品交流,反映了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故选C项。17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18答案:D19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

18、反映。20答案:A21答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答案: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瓦肆、夜市、交子等。答案:根据:东汉晚期已成功烧制青瓷。国内因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制瓷技术逐渐落后。答案:认识: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促进了包括欧洲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发展;受封建专制制度束缚,近代落伍。22答案: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答案: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原因:勤俭,谦虚和朴实。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与壮大。答案: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