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731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 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2.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政权()A.开始全面学习西方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关注农民阶级利益 D.得到西方列强支持3.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

2、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竞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5.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3、 “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6.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

4、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9.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5、)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10.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11.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租占旅顺、大连D.修建满洲铁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6、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

7、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

8、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

9、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明清的科举出题范围依然是“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和太平天国运动中砸孔庙、毁孔像等史实,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

10、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另外“全面”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出对农民阶级利益的关注,农民阶级利益应涉及土地,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排斥西方列强的,不可能得到西方列强支持,排除。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总局封建衙门官僚气氛浓厚,生产技术皆操纵于洋人之手,督办人员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这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上存在问题,由此排除A项。过度依赖西方技术与材料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相符,由此选B项。洋务运动只是利用外来技术而不是

11、利用外资,由此排除C项。D项错在“皆”,材料中只是说明“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4.答案:A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

12、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轮船招商局”“劝民自置”“纾商民之困”,可以判断是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性质民用企业的主张,以抵抗外国经济侵略,达到分洋利的目的,故选B项。7.答案:

13、C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由此排除A项。集权体制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由此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由此选C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由此排除D项。8.答案:C解析:舆论宣传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由此排除A项。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由此排除B项。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政府对近代外交不甚谙熟,由此选C项。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舆论支持,并非

14、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此排除D项。9.答案:B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有助于减少办厂阻力,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民间设厂高潮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故A项错误。中国人创办近代新式企业对于外国资本来说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国资本大量输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台湾割”出现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时间,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1858年签订的,不符合材料

15、反映的时间,故B项错误;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时间,故C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D项正确。11.答案:B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C项和D项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12.答案:(1)口号:自强、求富。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

16、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口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承关系。(2)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即可。13.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

17、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

18、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