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719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制度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人口,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维护社

2、会洽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4.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5.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3、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6.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这表明十家牌法( )A.成为保甲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B.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C.便于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D.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

4、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8.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 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

5、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困难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0.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 )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C.官员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

6、理延伸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11.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12.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

7、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13.材料一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朝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以上为“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没有资格编户,只能附籍于主家。摘编自

8、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材料二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国民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中国少年国学院盘点古代居住证管理办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乡绅治理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基层自治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秦汉

9、社会,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因此地方事务几乎由乡绅阶层负责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致使乡村社会的治理并不依赖皇权!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杜会形态成型后,广阔的地域与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使“皇权不下县”的思想流传下来。中国古代乡绅在才学和名望上都是乡村中的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文化思想一直为士子们所恪守。因而乡绅成为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摘编自毛光霞秦汉转型时期乡绅

10、治理的功能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基层治理。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商鞅变法“集乡为县”,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基层的管理,D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宗法制被摧毁是在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时,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正式建立起官僚政治,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户籍制度。汉代将政府控制下的户口编入户籍,保证了户数的稳定,从而保证了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平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根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服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A、C两项分别只反映了“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不全面,排除;D项只反映了“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排除。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人口,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故A项错

12、误;普查人口虽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不是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故B项错误;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固定丁银。材料中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故无地、少地的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十家牌法。根据材料“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可知,十家牌法有利于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项正确,B项错误;

13、保甲制度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创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知行合一指的是行为要与思想认识保持一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无法判断真假,也不能贸然说其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一位学者的观点,故B项错误;“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不能体现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故C项错误;据“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可知,这种研究的角度与传统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为新的视角,故D项正确。8.答案:A解析:“赈灾时

14、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介绍的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介绍的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无关,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朝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其不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中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

15、,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知,无论是西汉还是唐朝,对基层组织都有严格的管理,而且唐朝时更是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说法错误,排除A项;无论是西汉对里、亭、乡的管理,还是唐朝对村的管理,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地方自治,排除B项;官员的任命方式材料信

16、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约组织属于民间基层治理单位,政府对乡约组织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故C项正确;“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乡约组织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B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排除。12.答案:C解析: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正确;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

17、土木,“以工代赈”,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要求百姓忍耐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错误。13.答案:(1)内容: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民”“贱民”,人身自由不同。评价:唐朝户籍制度是封建王朝加强人身控制的工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户口造假,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的财赋收入;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社会流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动;土地制度的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宋朝的户籍制度。(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_“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

18、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可得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由材料一“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可得出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根据材料一“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得出户口分为“良民”“贱民”,人身自由不同。第二小问评价,要从唐朝户籍制度本身来看,首先要肯定它对国家统治的作用,但又要看到它的局限,尤其是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制造了社会的不平等(2)宋代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由于当时商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因此需要改

19、革原有的户籍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改革的原因要从目的出发,首先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然后从材料中还能看出社会阶层的流动、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对其产生了影响。14.答案:(1)原因:中央对地方管理力不从心;交通不方便;地域辽阔;郡县制的影响;“皇权不下县”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影响。(2)作用:有助于教化,减少犯罪;有利于乡村建设,支援中央;有利于维系皇权稳定,成为皇权渗透社会、提取资源的手段;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容易导致宗族势力的强大;不利于中央政策的推广。解析:(1)问根据材料“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皇权不下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等信息概括。(2)问根据材料“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地方事务几乎由乡绅阶层负责”“皇权不下县”等信息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