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653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试卷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A. 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B. 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 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 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配合分封制实行的是礼乐制度。“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体现出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C正确;簋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实物配给,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分封制度,不是宗法制,B错误;材料中反

2、映的历史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制下君主专制,D错误。2.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C. 生产效率的低下D. 精耕细作的重要【答案】D【解析】【详解】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中材料“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体现的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和精耕细作有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3.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

3、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A.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B. 六部权利大为削弱C. 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内阁地位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可得出内阁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六的权力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二者并不是隶属关系,排除C项。4.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 纺织

4、业与商品经济发展互促进C.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可知清代江南苏松两郡人民多从事纺织业,且通过织布进行商品交换获取生活费用,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互相促进,故选B;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推行,并未破产,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开始松动,排除C;棉纺织业在清代以前早已兴起,排除D。故选B。5.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

5、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A. 创办江南制造局B. 兴办轮船招商局C. 创办福建船政局D. 设立发昌机器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可知李鸿章意欲开办民用企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开办的民用企业,故选B;AC都是洋务派开办的军事企业,排除;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工业,不是洋务派开设的企业,排除D。故选B。6.日本学者藤村道生关于甲午战争的评论:“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它是内战和示威用的以及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这反映

6、出当时中国军队A. 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队B. 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C. 军事实力比日军先进D. 更适合对外防御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它是内战和示威用的以及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体现的是中国的军队主要用于镇压国内起义和没有近代化军队体系,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军队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队,A选项符合题意;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C选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更侧重的是当时军队主要是为镇压国内农民起义,D选项排除。7.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

7、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A. 有助于袁世凯称帝B. 利于制约总统专权C. 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D. 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故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了袁世凯专权,故A项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为了捍卫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并不会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遵循了宪法分权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8.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

8、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A. 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 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C. 以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代表D. 无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从城市退到农村是基于当时实力和国情的现实考量,是一种自觉的退却,故选B;基于现实因素,中共最终自觉退到农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没有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这是看到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排除A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B。9.“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

9、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B. 体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 显示了敌后战场的伟大力量D.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徐州会战发生在“鲁南苏北地区”,与材料中“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相符,故选D项;A 是淞沪会战,与材料中“鲁南苏北地区”不符,排除A项;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徐州会战,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正面战场,排除C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10.随着中国民族资

10、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工商业者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对此,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A. 工商业者依旧属于传统的社会群体B. 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是有利可图C. 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D. 工商业者是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工商业者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属于新的社会力量,而非传统的社会群体,故排除A项;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也有显示自身实力和存在价值的因素,并非全部都是为了图利,故排除B项;根据“工商

11、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可知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工商业者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没有体现其实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故排除D项。11.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

12、【详解】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故选A项;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故排除C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D项。12.蒋经国开启了台湾岛内的新时代:他改变之前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长的戒严,38年又56天,终结了“蒋经国时代”以及出现下一个“蒋经国时代”的可能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国共之间展开第三次合作B. 两岸“

13、三通”最终实现C. 两岸间实现了真正的停战D. 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蒋经国开启了台湾岛内的新时代:他改变之前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长的戒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经国解除台湾戒严使两岸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两岸的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国共尚未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A选项排除;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B选项排除;只要台湾不回归祖国,就不排除战争出现的可能,C选项排除。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

14、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答案】A【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原因在于其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项A正确;选项B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排除B;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夺取政权,选项C排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选项D排除。14.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

15、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B. “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C 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有了正确定位D. 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等信息可知,列宁对于俄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准确的认知,对于革命的进程也有着准确的定位,故选C。俄国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故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对未来革命的期许,不是针对二月革命进行的意义总结,排除D。15.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A. 苏联改革成效显著,对德国构成新的威胁B. 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向政治经济联盟过渡C. 两德即将统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D. 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之端倪【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联邦德国有了自己的独立政策,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也就说明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故D正确。苏联的

17、改革一直举步维艰,故A错误。欧洲开始向政治经济联盟过渡的标志是90年代初欧盟的成立,材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故B错误。两德统一时间是90年代,与60年代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哈尔斯坦主义,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二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第卷非选择题二、

18、非选择题16.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

19、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时代背景(2)综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答案】(1)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

20、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小农经济的兴起。政治上: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的

21、形成加以考虑。(2)依据材料二“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和材料三“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如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根据材料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以从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可以归纳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

22、益完善。(4)紧扣题干中“趋势”,依据题干中四则材料可以得出战国至隋朝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逐渐集中到中央,由此可以归纳趋势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17.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

23、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4、(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

25、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

26、的角度进行分析。【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8.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相当独特的,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转变为迫于形势而申请加入欧洲共同

27、体。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貌合神离”的伙伴。材料一 “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是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材料二 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纪

28、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

29、73完成下列要求:(1)一中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概括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的重大行动。(2)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3)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答案】(1)态度:战后初期主张欧洲联合。行动:1951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建立欧洲共同体。(2)因素:帝国思维(或答霸权主义思想);英美特殊关系;岛国思维(或答“英国的孤立主义思想”);英法矛盾;英国经济结构的制约;两极格局的影响;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制

30、约(或答“英国对国家主权的珍视”)。(3)影响: 对英国的影响:让英国共享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增大了英国的经济风险;威胁英国的国家主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扩大了一体化范围,促进其发展;英国的不坚定态度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阻力。(其它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与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可知战后初期英国主张欧洲联合。第二小问,由所学欧共体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1951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建立欧洲共同体。(2)由材料二中的 “在丘吉尔心目中,联

31、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和材料三中的“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等信息可知英国存在很深的帝国思维(或答霸权主义思想),而且英美特殊关系都制约了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由材料三中的英国“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等信息可得出英法矛盾是制约因素;由材料三中的“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可以得出英国经济结构的制约;再

32、结合所学二战后的史实可以得出两极格局的影响;结合英国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一直以来英国民族国家意识(或答“英国对国家主权的珍视”)和岛国思维(或答“英国的孤立主义思想”)都是制约因素。(3)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对双方的影响,所以需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对英国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对英国的影响:积极角度来看,可以让英国共享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增大了英国的经济风险、威胁英国的国家主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积极角度来看,扩大了一体化范围,促进其发展;但是英国的不坚定态度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阻力。19.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早在中

33、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材料二 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

34、,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合作与分歧”为主

35、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答案】(1)原因:美国敌视社会主义阵营,希望通过贸易遏制新中国。(2)背景: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严重受损,美国与盟友关系紧张。(3)小论文(例文)中美关系总体朝向健康良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时有分歧。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几乎隔绝。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于是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以来,中美两国合作

36、交流的程度大大加深,但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外交政策的目标,两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仍有摩擦。【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最有效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敌视社会主义阵营,希望通过贸易遏制新中国。(2)背景:根据材料“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可知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严重受损,美国与盟友关系紧张。(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中美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关系的特征及背景进行分析即可。20.有学者认为,

37、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

38、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3)据材料一、

39、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解析】【详解】(1)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使农民重获“经济自

40、由”的措施指的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实质上是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对于农业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村社会面貌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根据“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知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是由于其经济地理优势和为了降低改革试验的风险。根据“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可知经济特区起到了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的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到逐渐深入,体现出了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