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115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客观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客观题 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手工业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已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

2、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D宗法秩序有

3、待国家法律维护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7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

4、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9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10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

5、;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1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

6、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世袭制度确立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13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7、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1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后“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一诏令A打破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经营B有利于统一国家财政征收标准C旨在加速各地经济资源的流通D实现了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6王家范先生说,我之所以不满意以“专制”一词说死中国帝制,因为这种来自西方的成见,每每看不清中国两千年帝制实依赖于发达的行政官僚制度。王先生旨在强调A承相制度有效制约了皇权B中国的帝制并非专制制度C历史研究应考虑地域差异D官僚政治具有积极的作用17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

8、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A违背了历史潮流B确立了思想统一C削弱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稳定19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制度改革使丞相

9、权力被削弱C罢黜百家制约了丞相的权力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20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21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22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痛恨宦官,拒绝与之交往的议郎皇甫规在

10、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这表明A太学清议摧毁宦官势力B儒家学说强调社会担当C察举制度净化官场风气D“内外”朝争导致政局失控2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2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

11、”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2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6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东晋时期地方

12、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27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8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人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13、。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30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

14、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进步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10分)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

15、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指出分封的对象有哪些?(4分)(2) 根据材料二,概述与商代相比西周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以及这样做的目的。(3分)(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16、?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3分)32(10分)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

17、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4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2分)33(10分)认真阅读

18、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

19、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3分)(2) 从上述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4分)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

20、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

21、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4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4分)(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2分)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必修)参考答案第卷(客观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

22、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 DDABD6-10: DBBBB11-15: DADCB16-20: DBDBD21-25:BBCDD26-30:BDCCD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1)目的:有效统治广大的国土,拱卫王室(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裔。(4分)(2) 特点: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分)目的:形成到道德团体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1分)(3)问题: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1分)缺陷: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

23、控制;以血缘关系为维持纽带,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随着代数增多而使血缘关系疏远)(2分)32.(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1分)背景:春秋战国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3分)(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3分)途径:“任子”制。(1分)(3) 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2分,任答两点即可)33.(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1分)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分)(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3)积极: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消极:二者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从长远看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创新。(2分)34.(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4分)(2) 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4分)(3)理念:重农、存百姓。(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