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060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 戊戌政变 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

2、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引言,让学生对“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刽子手操起了屠刀”进行情景想象,让学生看到当时掌权者的残暴、冷漠。然后通过提问“六壮士为什么要遭屠杀?”“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悲壮失败呢?”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

3、和曲折。【新课探究】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对比来源:学|科|网Z|X|X|K(1)新势力群众基础弱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2)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来源:学&科&网Z&X&X&K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1、新旧势力对比来源:Zxxk.Com人物措施态势旧势力慈禧太后为首解除翁同龢的职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优势新势力光绪皇帝为首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四名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来源:学&科&网拉拢袁世凯,却不识

4、袁世凯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劣势【合作探究】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 级的利益。【合作探究】2: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

5、。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来源:学科网(1)谭嗣同带光绪密逾夜访袁世凯;【合作探究】3: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来源:Zxxk.Com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2)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合作探究】4:慈禧太后对光绪第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2、过程:1898年9月21日,

6、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以生命唤醒生命从狱中诗解读谭嗣同【知识链接】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斩首与北京菜市口,其狱中题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肝胆两昆仑。(注:张俭、杜根为东汉恒灵帝时的党锢之 祸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直谏义士,受迫害时为百姓营救,连捕吏也不忍抓。)解读一:谭嗣同弥天大勇,慷慨赴义,惊天地,泣鬼神。崇高人格与日月同辉。解读二:谭嗣同在临死前深刻地反思变法失败的经历与东汉传奇义士张俭、杜根有惊人相似。引起谭嗣同强烈的共鸣,但

7、奇迹没有出现,他和着血泪反思变法缺陷来源:Z*xx*k.Com解读三:面对现实谭嗣同感到无力 回天,唯一能做到的是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用生命呼吁“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坦然赴死,“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解读四: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了我们什么?是勇气?是无奈?是悲哀?还 是唤醒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失败的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缺乏反封建的勇气,且策略不当;来源:学#科#网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

8、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客观: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实 权、地方官员大多反对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 于弱小;(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弱小,变法缺乏相应经济基础;(4)直接原因:袁世凯的叛变 。 (5)外部原因:列强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不希望中国富强2、启示:(1)睁

9、眼看世界,寻求新思想,是中华民族振兴 的重要途径;(2)新生事物是不可能被扼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能遏制的;(3)资产阶级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3、评价(1)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是一场思想思想启蒙运动;(2)作用:来源:学科网爱国性(从背景看)-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性(从内容看)-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符合历史发展

10、趋势: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启蒙性(过程看)-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 ,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 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

11、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除此之外,戊戌变法在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在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因此,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宝贵财富。(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单元小结: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

12、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3、。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答案提示: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本课测评:答案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量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阶级来源的新势力力量有限;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力量雄厚;且朝廷中慈禧和光绪帝是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