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高二学科语文总课时2课题游褒禅山记第_2_课时主备人张 露上课时间锁定目标 找准方向备 注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 理解从游山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处事态度。自我构建 快乐无限【知识梳理】3、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 )其求思( )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
2、惑( )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句式: )。 4、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 )能名( )者,何可胜( )道( )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句式: )。Z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6、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合作探究 携手共进 1、理解第三段之后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用文中语句回答。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什么结论? 2、理解第四段之后思考:(1)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2)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怎样的结论? 3、理解第五段之后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小结】1、 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文章脉络。 填空:本文把_ _ _和_ 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 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_ _”和“_ _ _ ”的道理。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