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821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材第48页例2、“做一做”、练习八3、4、5、6、7、8、10、11题。【教学目标】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重点难点】1.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2.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课件演示特快列车、

2、普通列车,出示如教材第53页的例2图,提出: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尝试解答。【新课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1)怎样列算式?为什么?(2)怎样计算?(3)怎样算简便?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思考: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4)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请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如果是用笔算得出结果,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竖式。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简便写法。2.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

3、米?”的算法。(1)怎样列算式?为什么?(2)怎样算简便?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10630=(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3)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简便写法进行讨论,探究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该与另一因数相乘,以及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课堂作业】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订正。订正时,可以有针对性拿一些计算出现问题的学生的作业本实物演示,让大家帮忙找出错误的原因来,提出防止错误的建议并改正

4、。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口算教材49页第3题,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有几个0,0的个数是如何确定的。(2)列竖式计算教材49页第5题3.先独立完成教材49页第6、7、8、10、11题,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4.关注生活如果一个城市有50万户家庭,每个家庭每年所用易拉罐的数量是60个,假如全部回收,这个城市1年能回收多少个易拉罐?【课堂小结】提问: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结: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1)把因

5、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相乘。(2)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1.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