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58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静仁班,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

2、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 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

3、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 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 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 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 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5.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D.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6.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

4、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B. 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C. 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D. 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7.据统计,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佣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主要反映了A. 社会发展使妇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B. 民主政治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C. 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的改变D. 科学发展提高了妇女的自主意识8.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

5、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B. 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 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9.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10.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

6、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1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A.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

7、质疑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12. 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A. 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 海南具有一定区位优势C.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 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13.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A. 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B. 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8、C. 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D. 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政策14.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15.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 加速了社会新闻

9、的传播D.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1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 神B. 人C. 自然D. 政治17.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A. 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 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C. 引起了政治危机D. 促使政府调整政策18.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中写道:“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办法。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10、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 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措施B. 限制恶意竞争的所有制变革C.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D.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19.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B.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C.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20.对下图表达历史信息解释正确的是A. 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越发达B. 德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C. 该现象可以推动各国经济持续稳定

11、健康发展D. 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21.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2.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 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

12、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 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23.“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A. 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B. 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C. 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D. 世界

13、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24.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C.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D. 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25.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差异B. 经济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 经济全球化现象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

14、在D.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文明的共存与融合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张之洞全集奏议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谭人风粤汉铁路说帖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

15、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各提出什么主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

16、,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

17、和依据。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増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产量达90.3亿千

18、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

19、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答案与解析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

20、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

21、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

22、“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4.

23、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 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 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 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 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反映了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故选B。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A排除;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故C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B。考点:商业的发展5.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

24、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D.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答案】D【解析】【详解】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此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由于高度重视农耕文明而丧失了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机会,D正确; 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C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排除C。6.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

25、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B. 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C. 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D. 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说明工业革命和市场的扩大使西欧超过其他地区,故A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这是西欧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

26、民地化的进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所以出现“西欧胜出”局面。7.据统计,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佣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主要反映了A. 社会发展使妇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B. 民主政治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C. 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的改变D. 科学发展提高了妇女的自主意识【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数据显示的变化是1851年以后,妇女在从事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与工业革命完成,社会对女性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大量增加有

27、关,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主体”;材料强调的是妇女社会角色的改变,没有体现出政治地位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提高,故B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英国女性就业人数的变化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此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答关键是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8.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B. 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 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8、,抓住“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 “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的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主要体现了国家主权的丧失,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9.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

29、了民族工业发展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该历史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国内因素就是倡导国货、振兴实业的推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而不是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材料中的1912年、1913年、1914年时间上是不吻合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30、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倡导国货、振兴实业10.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中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是在1957年,与题干中时间“1956年”不符,排

31、除B。“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显然是在经济经济体制下对市场经济的有益探索,排除C,故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A.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D.

3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并没有体现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故A项错误;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动,并没有改变所有制,故C项错误;题中突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时遭到质疑,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 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

33、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A. 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 海南具有一定区位优势C.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 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海南岛有“许多资源”“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有发展经济的资源、地理等区位优势。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13.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A. 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B. 社会

34、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C. 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D. 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的认识。依据所学,清代的“剃发”与民国时期的“剪辫”都是政府的强制行为,故A想错误;清代人们拒绝剃发和民国时期拒绝剪辫,说明社会习俗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故B 符合题意;C、D说法错误。所以应选B。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风俗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剪辫14.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

35、质上反映了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15.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36、。”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1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 神B. 人C. 自然D. 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

37、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可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将关注点集中到社会现实,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B正确;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以泰勒斯为代表的思想家将关注点转移到自然,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哲学的主题转移到政治,排除D项。17.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A. 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 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C. 引起了政治危机D. 促使政府调整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夺取政权”、“工农共和国”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引

38、起了政治危机,故选C项。A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18.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中写道:“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办法。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 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措施B. 限制恶意竞争的所有制变革C.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D.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答案】D【解析】“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说明罗斯福新政是推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39、整,从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正确;A和B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C中根本解决说法绝对,排除。19.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B.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C.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说明美国确立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实现得益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当然“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说明美

40、国行政举措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发生直接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D正确;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主要确立的是贸易体系,A、B和C项错误。20.对下图表达历史信息解释正确的是A. 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越高说明该国经济越发达B. 德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C. 该现象可以推动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D. 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答案】D【解析】【详解】社会保险支出比例过高,一定程度上可能滋生或纵容懒惰者的存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故D项正确;社会保险支出和经济发达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图中几个发达国家中,当时日

41、本经济发达程度远远高于意大利,故A项错误;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当中,德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是比较高的,而不是较低,故B项错误;社会保险过度发展会导致财政负担严重,可能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故C项错误。21.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斯

42、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22.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 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B.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 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答案】A【解析】【详

43、解】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形势,而不是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A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苏联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美国由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美国则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加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结合,B、C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3.“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

44、重新抬头。”这表明。A. 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B. 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C. 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D. 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故B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24.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

45、济发展B.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C.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D. 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答案】A【解析】略25.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差异B. 经济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 经济全球化现象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D.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文明的共存与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多样性仍然会长期存在,A错误,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会导致各国利益的分配不均,B正确;新航路开辟以来整

46、体世界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C正确;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各文明的共存与融合,D正确。【点睛】全球化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

47、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张之洞全集奏议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谭人风粤汉铁路说帖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各提出什么主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48、识,指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答案】(1)时期:材料一出自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二出自辛亥革命时期。派别与主张: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兴办有线电报修筑铁路;谭人凤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铁路收归国有。(2)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解析】【详解】(1)时期:依据材料一“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可知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应该出自洋务运动时期;依材料二“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可知是三民主义的思想,应该出自辛亥革命时期。派别与主张:依据文章的出处和所学可知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依据材料一“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

49、火车铁路”可知主张兴办有线电报修筑铁路;依据材料二“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谭人凤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铁路收归国有。(2)用意:依据材料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囻万岁”和所学可知是中华民国的成立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

50、,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

51、寡民。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求知是人的本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2)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

52、张仁和礼以及中庸思想;老子从道、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回答。古希腊哲学家依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主张求知是人的本能以及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等思想主张。(2)不同点:依据材料二“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的信息从二者关于宇宙本原论和认识论不同回答。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回答。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

53、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増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产量达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

54、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各

55、自的特点。【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2)中国的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时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和材料二的信息可知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的信息可知两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结合所学可知中苏都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一级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2)中国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和所学的一五计划特点可知是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时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一级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特点:依据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的信息可知苏联的经济是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以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