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387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三)(含解析)一、单选题1. 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 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 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 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都统多尔济提倡清政府通过边疆民间贸易的形式,既解决边疆贫困人民的生计问题,又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张,

2、而未体现西北地区商业获得发展,A错误;材料是都统多尔济提倡,为体现地方势力扩大,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青海地区,与新疆无关,C错误。2.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 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C.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信息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

3、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可知道,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A项正确;BCD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3.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

4、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4. 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 科学发展推动人

5、们思想解放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可知,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步下降,对科学的兴趣逐步上升,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宗教地位下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不是全社会,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渐下降,但无法得出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7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

6、趣下降,对科学的兴趣上升的现象,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5.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A. 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B. 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C. 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D. 联邦制建立基于历史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结合所学,地方独立性较强,这最终导致了美国实行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北美的殖

7、民统治不属于封建殖民统治,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与掠夺,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性较大的问题,没有体现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的特点,没有体现北美拒绝接受英国先进制度的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6. 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了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A. 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B. 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D. 促进社会

8、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18世纪英国商人的营销策略有力的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拉动生产,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消费欲望并非英国人独有,排除;消费社会的出现根源在于生产能够满足需求,而非营销策略,排除B;消费属于支出,因此不会导致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加,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消费会促进生产,由此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7. 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

9、这表明英国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答案】A【解析】【详解】由1856年可以判断,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由“棉纺织业资本家”变为“男爵”可以看出贵族中有了新的成分,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中的“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可以判断传统观念仍然发挥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不过数人”“以求名实相符”可以看出工业贵族的人员很少,政治力量有限,原有的世袭贵族在政治上仍然有很大优势,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

10、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C. 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放任不管不利于社会发展,说明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持批判态度,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材料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

11、不是一成不变的,C选项排除。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9. “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等美国企业家辈出于A.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C.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D.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因此D选项正确。他们都是某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资本家,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10. 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A.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B. 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C. 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体频繁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激烈,反映的是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不足,在法国历史上1875年所确立的是第三共和国,故A项错误;1875年宪法在人权保障上不完备的(众议院中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13、故B项错误;影响法国政权的主要势力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效的维护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1. 罗马共和国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罗马的官职从无薪给,且是选举而非抽签产生。由此可知A. 罗马共和国缺乏民主基础B. 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C. 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受限制D. 精英统治利于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共和国的官员没有经济援助也没有薪给,所以能够担任官员的公民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就对公民参与政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14、,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对公民参与政治的限制,无法说明缺乏民主基础、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以及精英统治的内容,排除ABD。故选C。12.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 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A. 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B. 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 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 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一方面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却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可见是实行是双重标准,而且从18世纪已经有了,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

15、合题意,排除。13.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A. 保护公民人身权利B. 强调天赋人权C.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 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罗马法规定意在缓和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故选C;奴隶没有公民身份,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社会公平,排除BD。14. 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

16、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A. 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B. 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C. 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D. 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排除B;A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材料没有显示英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比较的情况,排除D。15. 下图,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出现下图所示失业率变化是因为A.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B. “以工代赈”的推行C. 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D. 金融体系的整顿

17、【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图表信息可知,前期不管是私人部门还是全国失业率都在上升,后期都在持续下降,说明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解决失业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全国工业复兴法利于美国工业的工业恢复和发展,与解决就业无关,A选项排除。农业调整法只是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解决就业无关,C选项排除。金融体系的整顿,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D选项排除。16. 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A. 法国

18、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D.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上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得到了22个国家代表的通过,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影响不断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不是在此时期才确立的;D选项错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要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7. 巴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

19、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一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A. 外部形势极其紧张B.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C. 领导体制存在缺陷D.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公社存在时间不长,但频繁更换主席,这种频繁更换领导人的做法明显不利于巴黎公社的发展,说明当时领导体制存在缺陷,故选C;频繁更换主席的说法不能说明外部形势紧张,不能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排除AD;材料没有交代频繁更换主席的原因,无法说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B。故选C。18.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

20、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战初期,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他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其掩盖参战意图。所以本题选B。C、D项是日本方面为了掩盖参战意图的说法,所以排除。A项只是对表象的描述,没有看到历史事件的实质。【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9. 历史上欧

21、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 拿破仑战争B. 普法战争C. 第一次世界大战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拿破仑战争主要为反对反法联盟的干涉,与国家增多无关,普法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一部分,也与国家增加无关,一战后重划欧洲版图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所以选C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0.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

22、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的应该是。21.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23、C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名师点睛】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问题,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首先明确材料要求的是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选择关系。而在选项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关系的互相干扰,所以我们要先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的时候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于确定具体的关系,只要看是否满足材料要求的关系即可。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1、3分

24、。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22. (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

25、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材料解析题23.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

26、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

27、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8、,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原因就是持久的战争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2)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

29、: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摘编自罗文东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示例一论述:1618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自英国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传播了自由平等观念;17世纪末,类国通过资产阶革命建立第

30、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18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综上所述:正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最先进入了工业文明成为近代较早端起的资本主义强国。示例二:各地区的有机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论证: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欧洲联盟成立后,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的重要力量:21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球贸易体系进步发展。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区间不断加强合作。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新加深。【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 “要素对总体

31、的从属性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等信息,从中归纳出一个论题,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各地区的有机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将其确定下来;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重大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等),各地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等展开论述,在论证过程中,争取做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论证充分。25. 材料 路徳维希艾哈徳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竟争,限制垄断,同

32、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1948年6月20日,德国西部的占领区开始实施贷币改革,新的德国马克取代了旧的马克,通过新旧货币的兑换,短时间内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了93.5%。恢复市场秩序成为可能。货币改革后,几乎一夜之间,西德的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商人对于市场的信心也回来了。1950年时,物价已经开始下降,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跃居世界第二1951年至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摘编自百

33、度百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答案】(1)原因: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艾哈德的改革措施;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2)评价: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可得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根据“路徳维希艾哈徳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得出艾哈德的改革措施;再

34、根据所学从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等方面概括。(2)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角度概括。26.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

35、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

36、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1)变化:根据“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概括得出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根据“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得出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根据“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得出世界大战给

37、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根据“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得出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2)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的战争观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根据“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结合所学得出,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郑吉,会稽人(今浙江),自幼尚武,少有大志,喜习外国事。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到西域后,一

38、改过去从关内派兵远征的办法,而是迅速扩大渠犁屯田,增加西域驻军。公元前76年,秋收之后,郑吉再次发兵攻车师王鸟黄于石城,车师王降。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纂夺了单于位,大剪除异己。本应继位的日逐王先贤挥身感危险,欲降汉,派使达于郑吉。郑吉表示非常欢迎,迅速派屯田士卒1500人并发龟兹等国5万人迎日逐王降,并妥善安置。匈奴从此退出西域。宣帝甚喜,封日逐王为归徳侯,任郑吉为都护,管西城南北二道。西汉政府自张雾首通西域,至神爵二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经过七十余年,之后,統轄了六十八年,共计一百余年之久,西汉自在西域设躍都护府后,丝路南北两道皆畅通无阻。郑吉在西域先后十余年,大兴屯田

39、破车师,降日逐王,出任西城第一任都护,平息乌孙内乱,为完成统一西城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摘編自予征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在西域的主要建树及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吉取得成就的原因。【答案】(1)主要建树及意义:大兴屯田,就地解决驻军的粮料供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为后世所效法;与匈奴争夺并大破车师,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降日逐王,使西域最终结柬匈奴的统治,归属于汉朝;出任西域第一任都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过往的客商,为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

40、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原因:西汉国力的强盛;张张骞凿空西域打下的基础;汉宣帝的支持;郑吉的勇武与谋略【解析】【详解】(1)主要建树及意义:根据“而是迅速扩大渠犁屯田,增加西域驻军”可得出大兴屯田,就地解决驻军的粮料供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为后世所效法;根据“公元前76年,秋收之后,郑吉再次发兵攻车师王鸟黄于石城,车师王降。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单于死。”可得出与匈奴争夺并大破车师,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根据“郑吉表示非常欢迎,迅速派屯田士卒1500人并发龟兹等国5万人迎日逐王降,并妥善安置。匈奴从此退出西域。宣帝甚喜,封日逐王为归徳侯,任郑吉为都护,”可得出降日逐王,使西域最终结束匈奴的统治,归属于汉朝;根据“任郑吉为都护,管西城南北二道。”可得出出任西域第一任都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过往的客商,为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汉国力的强盛、张张骞凿空西域打下的基础、汉宣帝的支持、郑吉的勇武与谋略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