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57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单元综合测评8(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八)(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6分)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

2、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

3、已突破10 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

4、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5、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

6、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

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

8、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摘编自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全部借助数字技术。B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C经典永流传国家宝藏等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结合起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A项,“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全部借助数字技术”,错误。原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

10、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选项把文中“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偷换成“全部”,很明显表述绝对,扩大范围。B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的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B项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D项,“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因果。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方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

11、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目前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的观点。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字里行间包含了对二者的褒贬评价。BB项,“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媒体较少的观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三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来看相关文段的中心句在句首,可见举例子是为了论述当前传统文化存在问题,应该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

12、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这两句直接点明了“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这个现状问题,并没有进行论证。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

13、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AA项,“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可见,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说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3分)_解析材料一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子,把例子列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例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材料二用的论证方法有多个,第一个是举例子:

14、中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第二个是引用,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第三个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一不同,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答案材料一先列举了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了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支撑。后以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

15、起来”的观点。以举例论证为主,例子丰富。材料二先讲了中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后引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再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又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如何创新发展?(4分)_解析答案属于科技运用的创新方面:“大力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

16、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源自材料一的主体部分,提取关键词句即可。答案属于国际影响的发展方面:“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源自材料一结尾部分。答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即继承性:“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源自材料二。答案学习借鉴或创新发展方面:“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源自材料三。答案大力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

17、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把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熙宁转对疏曾巩准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今陛下

18、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

19、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所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持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矩,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

20、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C对于本题来说,可根据句式进行判断。“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

2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D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不称陛下,称“殿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

22、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D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委婉批评”错,从原文两个语意明确、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中可知作者是直接批评皇帝不虚心纳谏的行为,并恳请皇帝能“详思臣言而择其中”。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4分)译文:_(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4分)译文:_答案(1)还是因为请教询问的事情,仅仅是延续历代的旧有惯例,而不必探求其实质呢?(2)那么积聚起很小的东西就一定会发展到博大,积聚起细微的东西就必定会发展到显著。10作

23、者认为能够取得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3分)_解析信息区间在第四自然段,“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学焉而已矣。”概括其主要意思,便可得出答案。答案作者认为想要取得国家长治久安就要端正根本,在于内心确有所得,具体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参考译文】遵奉御史台通知,臣僚在离开朝廷到地方上任的当天,要轮流详尽陈奏朝政得失,臣愚昧浅薄,恐怕提出的意见不足以被采纳。可是臣私下观察发现,唐太宗在刚刚登上帝位之时,就召集群臣谋划天下的事务,于是实现了贞观年间的大治。后周世宗刚刚登上帝位,也召集群臣,让他们陈奏当代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只有显德年间的国政,能够改变五代时期因循守旧的局面。如今陛下刚继承了皇位,也

24、下诏命令群臣,让他们轮流提出看法。可是快要过去一年多了,也没听说择取了哪个人,获得了什么好建议。这难道真是当今本来就缺乏人才,不足以符合陛下的希望吗?还是因为请教询问的事情,仅仅是延续历代的旧有惯例,而不必探求其实质呢?臣跪拜敬请陛下高高站在世俗表面现象的上面独自观察,认真思考臣的建议而择取那合适的东西,如此一来,唐太宗和后周世宗这两位君主的英明,又哪里足以在后世被人提起,而士子中心怀忠诚节义的人,又怎会还感叹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的人太少呢?察看现今天下的情况,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朝廷纲纪一天比一天废弛,各个机构,众多政务,全都是徒有形式而已。朝廷和地方官员的任用,缺乏合适的人选;公家与私人的

25、开销,在财物上也显得不富裕。往近了想,不能不把盗贼之事看作值得忧虑的事情,往远了想,又不能不把周边的其他民族当成需要担心的对象。四海之内怀有智谋的人士,常常担心天下的局势不能够长治久安啊!易经上说:端正根本,各种事情都可以得到解决。因此臣认为端正根本,在于内心确有所得。内心确有所得,具体的办法不是别的,只是学习而已。古代的圣人,如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无不通过学习而成功,而傅说、周公这些大臣辅佐他们的君王,也未尝不是用学习来勉励自己的君王。所以孟子认为学习之后才会大有作为。像商汤凭借学习而称王天下,齐桓公凭借学习而称霸诸侯,都不费力气却能实现目标。因此,不断学习可以帮助君主成就这样

26、的丰功伟业。如果确能反复磨砺,长久积累,一直到有办法让自己内心有所得,那天下众事的道理,就没有弄不清楚的了。能够把天下的道理弄清楚了,天下事物一到我这里,根本不能拖累住我;天下的言语来到我这里,根本不能蒙蔽住我。只要按道理办事,不正当的嗜欲或情感根本不能侵入;依从正确的意见,荒谬有害的言论根本不能混淆是非。如此而长久运用,不停地学习,那么积聚起很小的东西就一定会发展到博大,积聚起细微的东西就必定会发展到显著。古人用符合自己愿望的美好事物来充实自己,一直发展到妙不可测的神悟;通过十五岁进入高等学府学知识来不断积累,一直发展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难道还有别的途径吗?只是通过学习罢了。(三)阅读下

27、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7分)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

28、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袁中郎全集,有删改)【注】诎:屈服。雪涛阁集:明代江

29、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B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C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D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C正确断句为:“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

30、,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给本部分断句,应先理解大意,注意实词、虚词。如开头的“此”,指代的是进之的诗文,则知“矫枉之作”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而”一般用于句首,则可排除A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逸士,即隐逸者,指节行高逸之士;也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B大家,古时指卿大夫之家,豪富之家,而在本文中指专家。C石公,为袁宏道的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D叙,同“序”,早期写作“叙”,后多写作“序”,指书籍中评议等级次第的内容。D“叙”,就是序言,为

31、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文章必定会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只有应时而变才是正确的写文章的方法。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观点。C“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不是作者的观点,根据文中第三段“或曰”可知,是“有的人”这样说的,而不是作者说的。

32、且“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错,原文说的是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3分)译文:_(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3分)译文:_解析(1)注意关键词“牵”“习”“易”“和”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穷”“遁情”“然”“平”“俚”“俳”的翻译。答案(1)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2)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

33、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15作者认为当时的“诗文之弊”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_解析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概括其内容,便可得出答案。答案抄袭复古;摹字拟句;无个性无创新。【参考译文】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倒塌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古人,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

34、当成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浮夸的文辞,有才能的人屈服于旧的体式,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真是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致力于纠正现在模仿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

35、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恳切音韵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在的文人被诗歌创作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解除其中的束缚

36、。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二、名句名篇默写(3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2)答司马谏议书中“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

37、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答案(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3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

38、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17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39、,。”、B,”。,C,。”,D:。”。、C第一处,后引用为不完全引用,此处可不填,也可填逗号,但不能填冒号。第二处前的句子为总说,其后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分说,此处应用句号隔开。根据第三处前的冒号和引用的句子可知此处为完全引用,其句号应在引号内。第四处前后都是动词性短语,故此处用逗号,不能用顿号。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_答案在这里将“我们所处的时候”比喻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说的是行船到半路,人走在半山,会遇到大的波浪,更陡的山路,这跟我们所处的时候“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具有

40、相似性。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6分)_答案修改后的句子更好。“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故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据应急管理部消息,5月26日以

41、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强降雨严重灾害。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抗洪抢险救援800余次,出动指战员8 100余人,出动舟艇970余艘,疏散营救被困群众16 232人。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将密切关注雨情、汛情、灾情,主动与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联系,建立研判会商机制;着眼抢大险、救大灾,建强专业精干力量,配齐救援装备器材,深入开展专业训练,不断强化指战员水面搜索、绳索救助、急流救援、水下打捞等救援技能,着力提升攻坚打赢能力。_解析该语段是一则新闻报道,作答时提取关键信息总结概括即可。作为一则新闻,时间、事件等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据此可提炼出“5月26日以来”“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强降雨灾害”“全国消防救援队

42、伍全力抗洪抢险”等关键信息。材料后半部分主要涉及各级消防救援队伍采取的两方面措施,即“建立研判会商机制”“着力提升攻坚打赢能力”等,这些也是材料的重要内容。答案关键信息:5月26日以来;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强降雨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全力抢险;消防救援队伍将与多部门建立研判会商机制;着力提升攻坚打赢能力。21某中学将为高三学子举办主题为“青春、成长、感恩、责任”的“成人礼”活动,活动最后环节为“跨越成人门,开启新征程”,请你为这一环节写一段主持词。要求: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6分)_解析本题考查串台词的写作能力。拟写“成人礼”串台词,一要紧扣活动主题“青春、成长、感恩、责任

43、”;二要注意活动对象,即中学生;三要注意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四要注意巧妙串联活动环节“跨越成人门,开启新征程”。答案同学们,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们翻开了人生全新的一页。告别浮躁、懵懂,迎来沉稳、睿智;告别空想、迷茫,迎来充实、坚定。让我们铭记师长恩,跨过成人门,肩负天下任,开启远航梦。四、写作(4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考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考卷。这份考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

44、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将时代视为出卷人,我们每一个都是答卷人,考卷内容包括三类:“个人规划”是基础题,如何规划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规划学习,如为中华复兴而读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实践题,要求解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是深入分析题,要求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任选一类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参考立意: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让时代指引前进的方向;心怀中国梦,

45、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富强,你我之责。【范文示例】我为雄鹰,当为时代展翅几千年前,在天下纷乱的战国时代,孟子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在那个时代,他当仁不让,自觉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如今,生逢盛世,我辈虽才能不及先贤,但也当立志为雄鹰,为时代而展翅;应时代要求,为中国而圆梦。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而每一个时代,都有个体化身雄鹰,搏击历史的长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羽以“彼可取而代之”的豪壮之语,顺应时代潮流,将暴秦扫入历史的故纸堆;五代十国,民生凋敝,沧海

46、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裕起于寻常巷陌,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志,金戈铁马之势,建立刘宋;近代以来,一代代进步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把强国强民视为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出中华民族崛起之花。百年前,梁启超曾大胆预言“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亦有责。对我们来说,有鹰击长空之志,方可成不世之功。但同时,少年之志,还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期许。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少时饱受日军空袭轰炸之苦,有感于国家任人宰割,最终决定为了国防强国,放弃安稳的医学之路,从事时代更需要的造船业。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决意自主研发核潜艇,他再一次顺应时代的需求,将自己隐姓埋

47、名三十年,全力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事业中去。纵观黄老的人生轨迹,永远是围绕着时代的需求进行调整,转变,每一次变化,都包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和对时代的历史担当。黄老之志,如雄鹰展翅,在科研的浩渺长空里翱翔,最终推动了中国核潜艇时代的到来。书生李贺有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少年当有鹰击长空之志,更应该有兼怀天下,顺应时代之心。如雄鹰般展翅,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这该是每一个少年人的觉悟。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时代的期望。我们曾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每一种事业,每一个理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是雄鹰,但雄鹰从不为自己展翅,而只为时代翱翔。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我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名师点评】本文选择回答材料中的“社会实践题”,个人的学习理想、志向,都应该和时代息息相关,并随着时代的要求而调整变化。论证有力,长于引用。在论证中,侧重事例论证,先用排比叙例的形式展现项羽、刘裕、爱国志士受时代影响而立志,气势逼人,又详细介绍了黄旭华人生轨迹的多次转变都因时代而起,素材丰富。文中多处出现名人名言,显示出作者平时积累的丰富。文章立意高远、论证有力,是一篇文采与风骨俱佳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