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知识体系|学法指导|1.有关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两个关键点(1)注意五大变化:经济政策变化、经济结构变化、增长模式变化、社会保障变化、阶级关系变化。(2)把握两个不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学法指导|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三个关键点(1)理解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2)总结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3)归纳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
2、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素养热词 国家干预经济的继续与困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与解体。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 1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2表现(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 1 _政策。福利主义3实质: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 2 _。4影响(1)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3 _”。资本主义私有
3、制黄金时代(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历史阶段在位总统经济理论历史影响20 世纪 50、60 年代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4 _主义经济高度繁荣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陷入“5 _”困境20 世纪 80 年代里根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经济回升并增长,但赤字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再度繁荣 凯恩斯滞胀|概念阐释|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二十多年
4、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三)美国的“新经济”1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概念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初。3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6 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5影响: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6本质:7 _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信息技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易混易错|“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是一回事(1)“新经济”: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
5、济增长模式,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四)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1)私人企业与 8 _相结合。(2)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3)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2货币主义(20 世纪 80 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3经济自由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国有化(五)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1发展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 9 _。2特征:计划与市场
6、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3措施(1)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2)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4结果(1)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开始了 10 _浪潮。福利国家私有化|名师点津|二战后,英法与美国不同,因其私人垄断资本较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国有化。20 世纪 80 年代,英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将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六)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1建立:1949 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11 _”。2特征(1)充分发挥 12 _的调节作用。(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
7、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社会市场经济市场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 13 _。4结果: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社会公平(七)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实行“14 _”。2形成: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 15 _远远大于市场调节。4结果(1)1987 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16 _”,但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
8、动摇。统制经济体制干预泡沫经济(八)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1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 17 _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 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 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障|素养感悟|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正
9、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2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 18 _,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市场|图解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大新变化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显
10、示出更大的局限性。(2)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削减 19 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 20 _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 21 _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1)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根源,重新陷入 22 _的泥淖农业税玉米地方权力个人崇拜3.评价(1)积极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由于缺
11、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1)措施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23 _的基本政策。(2)结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 24 _增强,成为超级大国。重工业综合国力2改革后期(1)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名师点津|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
12、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25 _”。(2)政治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发展战略2影响(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2)最终导致 26 _解体。|易混易错|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图解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史料探究 历史
13、解释 2主题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唯物史观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史料 解读(1)19501973 年的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73 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这一时期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史料实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史料 解读(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
14、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 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
15、。(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4)增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的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6)新的危机: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
16、混合经济”。(三)家国情怀西方“福利国家”对中国的启示史料一 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摘编自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史料二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
17、,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解读 史料一反映出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史料二详细论述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马克垚认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历史解释|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
18、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生存机会的平等,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对应训练 1(2019 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35)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年份总计物质生产部
19、门服务部门农业工业195010012.13651.919601009.234.256.619701004.731.763.619801003.627.46919841003.425.571.1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A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解析:选 A 表格显示美国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就业比例逐渐下降,而服务部门即进行非物质生产就业比例逐渐上升,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第三产业的兴起,可知美国的经济结构优化,故选 A 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在二战后确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摇,但没有丧失,排除 B 项;
20、美国的知识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兴起,排除 C 项;资本主义不灭,经济危机就不会消失,排除 D 项。主题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史料实证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史料 解读 图 1 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 2 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历史解释|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
21、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启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关
22、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二)史料实证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史料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探究 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
23、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对应训练 2(2019 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34)19531964 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 1960 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经济体制的转型B农业政策的调整C垦荒运动的推行D经济结构的重建解析:选 B 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 19531964 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改造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
24、平有很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19531964 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这说明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 B 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但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此时的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除 A 项;垦荒运动的推行仅仅能够解释谷物总产量的增加但涵盖不了农业技术的改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C 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但并未改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经济结构并未重建,排除 D 项。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3|A 组|1(2019 年全国卷,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
25、6%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选 A 材料“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是属于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 A 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 B、C
26、 两项;密特朗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放弃了经济自由,排除 D 项。2(2019 年全国卷,35)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年实际产量钢1.45 亿1.15 亿煤3.9 亿3.35 亿肉2 500 万1 230 万蔬菜与瓜类4 700 万1 300 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选 A 由材料得出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关系民生的肉、蔬菜瓜果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
27、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 C 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3(2018 年全国卷,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选 A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28、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 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7 年全国卷,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选 D 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
29、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 D 项正确。5(2017 年全国卷,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选 A 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30、”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减少干预并非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 B、D 两项错误;由于 70 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 C 项错误。6(2017 年全国卷,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 A 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
31、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 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 项错误。7(2018 年海南卷,11)1956 年 12 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解析:选 C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的
32、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表明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 C 项正确。8(2016 年海南卷,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 年1970 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解析:选 A 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所占百分比由 55.1 到 64.7,日本由 42.3 到 48.4,德
33、国由 39.6 到 45.0 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 A 项正确;农业所占百分比美国由 7.2 到 2.9,日本由 26.0 到 3.6,德国由 10.7 到 3.3 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 B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 C 项错误;表格中德国的工业所占百分比由 49.7到 51.7,比第三产业 45.0 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 D 项错误。9(2015 年海南卷,20)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 20 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 5 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
34、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 3 倍多。这反映出()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解析:选 C 法国和美国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充分的国家,因此两国的经济结构无根本差异,故 A 项错误;材料是法、美两国工农业状况的比较,不能推出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的结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 3 倍多”说明当时美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故 C 项正确;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10(2014 年
35、海南卷,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 1990 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解析:选 A 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 A 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 20 世纪70 年代已经失灵,故 B 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 C 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 D 项错误。|B 组|1(2019 届湖北武汉五月调研,3
36、4)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解析:选 B 材料“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这属于福利政策的调整措施,故选 B 项;“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
37、效率更高”目的是服务的优化,排除 A 项;“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是建成之后的调整,不是建立的标志,排除 C 项;“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其实质是减少了行政干预,排除 D 项。2(2019 届新疆三模,35)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A实行混合经济体制B中央集权制度松动C国家干预经济增强D福利国家道路受挫解析:选 A 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中央与
38、地方关系,也未涉及社会保障,排除 B、D 两项;根据材料“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减少,排除 C 项,故选 A 项。3(2019 届四川教考联盟高三毕业班三诊,35)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 9 个经济计划;英国在 1962 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 1968 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 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选 D 依据材料,法国在二战
39、后先后制定了 9 个经济计划、英国在 1962 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 1968 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也制定了 19551964 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 D 项;欧洲一体化指的是二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合,与材料各国加强经济的计划指导无关,排除 A 项;西欧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并非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B 项;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与各国加强对经济控制无关,排除 C 项。4(2019 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
40、期期中,21)1956 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 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 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选 A 由题干中“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 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 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工人、职员、农民收入,故 A 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增加个人收入,非企业自主权,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优
41、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大,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依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D 项错误。5(2019 届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34)下表为苏联 19651975 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 年980883531975 年1 6601 228120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解析:选 B 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并不是主要方面,且苏联在农业上并未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故 A 项错误;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苏联农业和农民问题,且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 D 项错误。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4谢 谢 观 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