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素养评价十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20如皋高一检测)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B。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试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A错误;这一政策没有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故C错
2、误;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符合“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故D错误。【补偿训练】 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最迅速、最有计划、用最少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推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A。从材料“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最迅速、最有计划、用最少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可知反映的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目的是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现象()年份1917年1918年1919年粮食征购量7 340万普特10 790万普特21 250万普特A.反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A、C、D与史实不符,排除。【深化点拨】图示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2020赣州高一检测)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
4、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征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表格中主要信息是1921年以后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联)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体现出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本题选择B;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与题干信息不符合;D属于斯大林时期。【补偿训练】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B.废除农奴制C
5、.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农民反对当时政府,是因为在1921年以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D错误,B、C不符合题意。4.1923年,苏联政府对165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11.5%。上述状况()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B.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信任【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其结果就是大大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6、故A正确;根据所学,尽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据国家企业总数的11.5%,但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仍掌控在国家手中,故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充分发挥而非抑制市场的积极作用,故C错误;苏联国内企业的所有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态度,故D错误。5.(2020牡丹江高一检测)1930年,约有2万名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苏联C.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苏联直接
7、弃用D.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解析】选D。“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的信息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D正确。【补偿训练】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髙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这些措施()A.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解析】选A。根据材料“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髙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斯大林执政时期,主要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把苏联
8、建成工业强国,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该时期被废止,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管理体制问题,故C错误;“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故D错误。6.(2020曲靖高一检测)1928年到1940年,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棉织物增幅为49.09%、谷物增幅为30.48%。这组数据表明苏联()A.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D.优先发展了重工业【解析】选D。从材料“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可知代表重工业的钢和煤的增幅都是三倍以上,而棉织物和谷物的增幅不及50%,很明显是苏联优先发展了重工业,故
9、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故A错误;从材料很容易发现钢和煤增幅较大,而棉织物和谷物增幅较小,说明不是协调发展,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事工业方面内容,故C错误。7.(2020重庆高一检测)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 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C。19261939年,苏联实行工业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这促进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这是“拉力”,但优先发
10、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压制,这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没有推力”,故选C;A、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城市化,排除D。【补偿训练】 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A为积极影响,B、C不属于苏联模式特点,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阅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 55118.217 3301940年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8367.2649.0930.48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
12、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6分)(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9分)【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问方针,从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和材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作用,据材料三“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得出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