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一、选择题下图为某河流河床、水位变化及其流域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A121月B34月C67月 D910月2关于该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洪水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C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2012江西八校联考)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他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一旦我们能够确定树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读下图回答34题。3若上图中甲乙两树木分别为同
2、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的年轮,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60年之前有明显下降B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5年重合C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4关于树木的年轮说法正确的是()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B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气候区相比表现得更加匀称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窄D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时,致使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从而形成更宽的年轮读图,回答56题。5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B自然
3、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6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A BC D读图,完成78题。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7下列关于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A土壤比热容减小B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C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D气温年较差变大8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9下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
4、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11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12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关系不大()A岩石条件 B生物条件C土壤条件 D气候条件二、综合题13(2012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国最可能是()A印度尼西亚 B英国C日本 D新西兰(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该
5、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14(2012福州模拟)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课时跟踪检测(十一)1B2.D第1题,从气候统计图中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34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第2题,由气候可知该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洪水发生频率因河道变浅,而多
6、发;河水的补给为雨水补给;由河床变浅可知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3C4.D第3题,树木的年轮能反映当地的气温信息,甲乙两图能反映的年代约从1837年至1911年,共约75年,故C项错误。树木年轮越宽,说明气候条件越好,树木生长越快;图中显示1860年前树木年轮较宽、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窄,则A选项正确。第4题,气候湿润的年份,利于树木生长,而形成更宽的年轮,故D选项正确。我国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主要是水分条件影响树木的生长,故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匀称,故B错误;干旱地区,山地迎风坡降
7、水量明显要多于背风坡,所以迎风坡树木生长快而年轮更宽,故C错误。5A6.B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7C8.D第7题,土壤中水分增多,比热容就会增大,同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也会增加;表示土壤中水分增多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加;表示蒸腾作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导致气温年较差变小。第8题,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
8、源,土壤中的湿度增大,则其比热容随之增大,地面增温和降温的幅度减小,大气温度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9选C从图中各项内容可知,甲为森林的破坏。10B11.A12.C图中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与岩石、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大。13解析: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答案:(1)C(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该地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
9、富。(3)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14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第(3)题,第(1)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第(2)题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