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2.(2018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2、”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3“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A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4.(2018广东湛江二模,26)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
3、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5.唐代的科举录取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所以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A. 请托之风盛行 B.不利于人才选拔 C.不够成熟完善 D.录取的形式多样6.(2019内江模拟)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
4、于提高官员素质7北宋时期,赵普为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与赵一起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 B造成宰相权力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 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8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9元代行省官员处理政务时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
5、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促进地方决策民主化 B有利于中央集权C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 D提高了行政效率10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A激化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净化了官场风气 D推动了地区交流11(2019年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校高三二模)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
6、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12(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13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巡抚 总督 都统 水师提督 管带 郡守 廷
7、尉 宗正 将作少府 监御史 刺史 三服官 盐铁官 常侍 司隶校尉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知州 提点刑狱司 A BC D14.2019广东佛山二模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上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真相与真理。这说明 A.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 B.雅典民主政治发达C.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 D.雅典城邦蕴含危机15.2019陕西宝鸡一模罗马人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
8、这说明罗马法完善是由于A.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统治阶级对民众权利的关注C.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 D.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16.2019福建厦门期末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A.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C.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D.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1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
9、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D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18.2019重庆二模从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A.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C.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19.1870年,美国国会出台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以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后,在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材料表明A.政府的行政权
10、力不断加强 B.中央的制衡机制遭到破坏C.宪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D.美国的民主政治发生变异20.2019河北张家口调研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2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的。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A.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 B.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C.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 D.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221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两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两国国情不同,具体制度上也有所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A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 B参众两院是否选举产生C是否采用权力制衡体制 D是否实行责任内阁制 23.2020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体现以上规则的通行做法是A.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B.改革完善议会民主制度C.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 D.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24.2019广东揭阳二模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
12、、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文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 B.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C.水文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 D.水文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25.2019河北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这种不同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26.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
13、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27.2019湖南长郡中学三模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8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独霸中国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28.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份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
14、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 D.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29.有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了这样的奋斗历程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以下对应关系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 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A. B. C. D. 30.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
15、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A.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右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这反映出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32.据统计,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战争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都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
16、队,直接支援了北伐战争。其中,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表明A.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B.工人阶级是北伐战争领导阶级C.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北伐战争与工人运动相互促进33.2019四川宜宾三模1940年,中共提出抗日根据地“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1/3”。这一政策在当时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瓦解了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34.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
17、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A.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 B.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C.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35.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中共作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A.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C.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D.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36.2019山西太
18、原一模“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37.“(巴黎)公社应该成为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C.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38.十月革
19、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说明A.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无产阶级专政可以通过改革实现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39.2019湖南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人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周恩来指出: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
20、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40.195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41.2019云南昆明一中摸底下表为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据表可知年份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
21、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 26.9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 30.429.023.624.543.8A.香港的回归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42.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进行多次谈判,达成了中英两国互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随后在英方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这一活动反映出当时我国外交方针A.由“一边倒”转向多边领域的外交 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以平等互利为基
22、本准则 D.跳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43.有学者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A.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 B.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C.未关注意识形态的对立 D.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44.2019广东汕头二模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国家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增加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C.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
23、.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45.2019湖北八市联考进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与对外贸易部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46.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有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
24、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另有观点主张:“冷战”起源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对材料最为准确的解读是A.“冷战”源于美苏间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利益冲突B.美国要求苏联开放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的出现C.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促成美苏矛盾对立的关键D.“冷战”是二战前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来的47.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联考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 B.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25、C.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48.2019福建宁德二模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法国本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这表明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C.西欧与美国关系出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4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的组成情况发生变化。六十年代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七十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反映了A.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政治多
26、极化趋势加强 D.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50.2019河南郑州三模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美国的这一做法A.表明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 B.是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体现C.反映出中美激烈地争夺第三世界 D.是经济多极化日益明显的反映二、非选择题(第51题15分,第52题10分,共25分)51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27、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摘编自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
28、的评价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说出两项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意义。(6分)(2)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4分)(3)材料三说的“特殊的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5分)52.(10分)观察下列图片,完成要求。天朝田亩制度
29、1862年京师同文馆 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 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1900年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 同盟会 1906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 1912年剪辫子 青年杂志1919年周恩来等创办觉悟社 国共合作北伐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指出其共同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和评价。(要求:写出图片名称和一条历史信息,说明和评价简明扼要。)(10分)泰安十九中高二下学期开学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祭公谋父的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并未达到目的,使“戎狄不朝
30、”,这一结果反证了“德政”的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谏议制的起源,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周天子地位的动摇,故D项排除。2.答案D解析:“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王室无法有效地对众多人口进行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3C【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31、,故C项符合题意;争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家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运行过程是否成熟,B项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制,C项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除了看考试成绩,还有自我举荐的形式,从而使科举具有一定的
32、人为性,说明唐代的科举考试规则还不是很严密,不够成熟完善,故答案为C;不能说向达官贵人或名流投呈作品就是不利于选拔人,B错误;材料内容显示“投巻”“公荐”是通过作品进行自我举荐,并不是请托之风盛行,A错误;材料显示录取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考试,不能说是多种多样,D错误。6.C解析:由“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见科举制把用人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7.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选B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的信息,排除项;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互相隔开”与维
33、护封建礼制无关,排除D项。8C【解析】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朝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分类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B选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选项排除。9B【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元代
34、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行省长官相互制约,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避免专断,这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具体效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题干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故排除。D项,材料中强调行省官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10B【解析】据材料“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可知,明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府、州、县,通过层层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县官实行“省籍回避制”,其目的就是要避嫌,以保证政务公平公正,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材料可知,这
35、种做法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会避免矛盾的产生,A错误;据材料这种做法有利于净化官场风气,但不是绝对的,B错误;据材料官员“省籍回避制”目的的主旨是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动地区交流,D错误。1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12.C解析:选C。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
36、正确。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官职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是清朝;是秦朝;是西汉;是宋朝,因此先后顺序是,故D项正确。14.D解析“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真相与真理”是暴民政治的体现,故选D项。“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上的演说”,只是明演说这一现象,没有说明其必然性,排除A项;“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真相与真理”更多地体现民主的弊端,排除项;“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真相与真理”说明公民缺乏理性判断,反映出雅典邦蕴含危机,排
37、除项。15.D解析据材料“罗马人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可以得出,罗马法完善是由于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民族矛盾而不是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民众权利,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被征服者的不满,但没有涉及抗争,排除C项。16.D解析据材料“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可知,罗马法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故选D项。根据材料,只有
38、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当事人的品行才能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希腊法,审判的参照标准之一是当事人的品行,排除项;只有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当事人的品行才能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排除C项。1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A、B、C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18.C解析根据材料“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
39、议会活动中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可知,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故选项。根据材料“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可知,这一举措意在维护政党内部的团结,排除项;根据材料“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可知,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提高政党内部决策的效率,排除B项;内阁集体负责制涉及内阁与议会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项。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40、美国国会的作用在缩小,从1870年年扩大总统的军事权,到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可以看出政府首脑(总统)的权力膨胀,从而说明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美国行政权扩大,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生变异,D错误。20.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受到法律保护,而不是强调政府的科学决策,故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媒体要是恶意报道仍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媒体没有凌驾于政府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受到法律保护,而不是强调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项错误;据材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可知,美
41、国借助媒体监督政府,从而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故D项正确。21.C解析材料参议院议员“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不能体现精英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不能体现共和政体的需要,故项错误;据材料“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和“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的”可知,中央与地方相互牵制,体现了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故项正确;材料“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不一定是工业资产阶级,故项错误。22.D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23.D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都离不开宪法和法律保障,其通行做法都是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故正
42、确。A不符合美国和德国,排除;B不符合德国,排除;C不属于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排除。24.C解析题干中的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正值鸦片战争期间,且材料中的地方与战争地点紧密相连,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应该结合鸦片战争前的相关史实,而不是鸦片战争期间的史实,排除A项;英国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英国的水文调查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进行的,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排除D项。25.C解析材料体现了从内外因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结合唯物史观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材料的不同观点并未表明观点持有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
43、;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材料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总理衙门代表中央政府与各国交往,但是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从而说明地方政府可以代表中央处理与各国事务,表明中央权力的削弱,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答案为D;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而材料时间是1898年,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代表清政府进行外交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但是材料主要讲的是地方有权进行外交,C错误;由“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不能说明总理衙门地位下降,B错误。27.C解析
44、允许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内容,“片面最惠国待遇”主张列强利益均沾,故选C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无日本取得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8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的内容,排除A项;1896年,中国依然处于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的局面,排除B项;群众反帝斗争不利子日本侵略,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各省代表有立宪派、革命派、旧官僚和封建士绅,立宪派的目标是保留皇帝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成员掌握了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门的实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居于领导地位,从而使君主立宪派减少,故答案为
45、A;民主共和观念是推翻帝制后不允许复辟,而当时清帝还没有退位,B错误;当时参议员组成中只有同盟会会员和立宪派等,不能体现民主原则,C错误;材料不能说形成坚强领导核心,D错误。29.C【解析】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体现了,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没有体现材料的意思。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体现了,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体现了,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3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可知“启蒙”指马克思主义;“行动”是指革命运动。李大钊将科
46、学理论的指导与革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即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为B;材料中的“启蒙”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启蒙运动,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1.C解析清末新政是19011911年清廷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使新学教育兴盛,据材料可知,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直隶占比最多,江苏、广东等地依次递减,故选C项。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孙中山发动起义多依靠会党、旧军队、新军等力量,主要在广州、惠州、广西等地,大学生分布情况和民主革命斗争
47、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无关,排除A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与大学生分布情况没有关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材料是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排除D项。3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伐战争的进行推动工会会员的增加,说明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又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说明了北伐战争和工人运动是相互促进作用的,故答案为D;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没有消灭军阀统治,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主要是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不能说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错误。33.D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
48、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争取更广泛的抗日力量,扩大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三三制”政策是推动了其发展而非建立,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三制”政策并没有瓦解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只是有利于突破这种封锁,“瓦解了”一词使用不当,排除项。34.C解析由材料“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49、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故选项。材料强调民族资本家对抗战的贡献而非抗战物资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工业布局,排除B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日益萎缩,排除D项。35.D解析根据“西柏坡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等信息可知,题干所反映的信息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为了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在会议上作了如下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据此可知,之所以作这些规定,主要目的是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故选D项。题干中的六项规定不是针对党员
50、工作作风问题,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的第六项规定“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与“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相反,排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民主党派,排除C项。36.C解析根据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可知,工业发展推动了工人走向革命联合,故选项。材料的主旨是工人由分散状态走向革命联合,排除A项;同理,排除项;“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与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相左,排除D项。37.解析据材料“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可知,巴黎公社的代表会议
51、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D项。依据所学,巴黎公社实行代议制民主,而非实行直接民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而不是强调基层公社的社会管理权,排除B项;依据所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排除项。3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D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B项排除。工人阶级仍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项排除。39.B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
52、制,中国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说的是周恩来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40.A解析据材料“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可知,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故选A项;材料强
53、调的是人民政协职能面临转变,并不是民主政治的曲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排除D项。41.B解析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项错误;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项错误。42.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一边倒”政策的前提下,又同英国建立了半外交关系,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
54、。材料体现了中英两国的外交活动,体现不出多边领域的外交,排除A项;材料提供的是新中国同英国开展外交活动的过程,没有提到谈判的具体内容,体现不出平等互利的基本准则,排除C项;“半外交关系”说明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还没有完全跳出意识形态的范畴,排除D项。4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使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答案为D,排除B;与苏联意识形态是一致的,C错误;与“帝国主义的
55、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而不是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A绝对化,排除。44.C解析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矛盾加剧,关系破裂,所以苏联与中国的贸易额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苏联和经互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上升,故选C项。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从二战后就开始了,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强调苏联与经互会国家贸易额比例变化的原因,没有涉及苏联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45.C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结合所学2
56、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可知,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故选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项;据所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而不是援助对象的变化,排除D项。46.A解析题干由两种观点组成。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另一种观点主张,“冷战”起源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实质是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综合两种观点得出,“冷战”源于美苏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
57、突,故选A项;B、D两项仅仅反映出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不全面,排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而非“冷战”形成的原因,排除项。47.A解析据材料“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可知,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故选A项;依据所学,1967年,欧共体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而非强调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依据所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排除D项。48.B解析法国退出北约组织的原因在于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58、、摆脱美国的控制,故选B项。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的联合,而北约是美国用来遏制苏联、控制西欧的军事组织,排除A项;“初现”的说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并且法国不能代表西欧,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法国退出北约而不是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排除项。4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二战以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的浪潮,许多殖民地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这些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他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发展,答案为D;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建立的,不是加入联合国,A错误;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0.D解析据材料“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可知,中国的全球
59、影响力扩大,这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故选D项。“最大”的说法从材料中得不出来,排除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排除项;材料反映中美之间的竞争,但不能说争夺第三世界,中国本身就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51.答案:(1)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2)实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
60、薄弱。(3)体现: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启示: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52.示例一:图片:天朝田亩制度、1912年剪辫子、青年杂志。信息: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说明和评价: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但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实行。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剪辫子
61、成为反封建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扬民主和科学,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斗争的喉舌,但存在一定的偏激倾向。示例二:图片: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同盟会、1919年周恩来等创办觉悟社。信息: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说明和评价: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明确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目标,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1919年9月,周恩来等人创办青年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示例三:图片:1900年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国共合作北伐、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信息: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说明和评价:(略)示例四:图片:1862年京师同文馆、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1906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信息: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说明和评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