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图像转换法试题中的某些图像比较抽象或者我们不太常见,这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图,将其合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是我们常见的图,以寻找解题突破口。1(合并地理事物型)下面各图等高距相同,则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Aabcd BacdbCbdca Dcbad解析:四幅图的等高距相同,但比例尺不同,故不能简单地用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四处的坡度大小,而应该将四幅图转绘到同一幅图中进行判断。由于四幅图图幅面积均相等,可以把四幅图均当成一个单位,即a图在0.5 km水平距离内有4条等高线,b图在5 km水平距离内有5条等高线,c图在1 km水平距离内有4条等高线,d图在2 km水
2、平距离内有5条等高线。最后作一坐标图将四幅图所表示的坡度都转绘到上面(见下图),则四处的坡度大小一目了然,即acdb。答案:B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2(平面转换为立体型)下面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否通视?解析: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的剖面图,由剖面图可一目了然。答案:甲、乙两村不能通视。平面转换为立体型。经过图形的转换,图形会变得更加直观,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效果。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作地形剖面图。3(视角转换型)下图所示范围全是
3、夜半球,此时,湖南省各联考学校时钟显示的时刻是()A10时40分 B13时20分C22时40分 D1时20分解析:题中给定的图比较简单明了,但很抽象,学生们感到比较陌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将图转换成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图,据下图可知80W的地方时为12时可求出北京时间为1时20分。答案:D视角转换型。随着图形的不断翻新,一些似是而非的图形不断涌现。这种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学生经常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把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显现,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4(局部转换成整体型)下
4、图中,ABC为完整的昏线,AD、BE为纬线的一部分,BD、CE为经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1)若A点与B点的时差和B点与C点的时差之比为12,则E点的日出时间比D点()A早12小时 B早8小时C晚12小时 D晚8小时(2)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华北平原小麦返青B天山牧民迁往高海拔地区的草甸放牧C小浪底水电站进行调水冲沙D澳大利亚的圣诞树销售火爆解析:(1)该题给出完整的昏线和局部的经纬线,看起来比较抽象,如果将之放入我们较熟悉的经纬网之中,则试题的难度会大幅度下降。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下图。由图可知,E点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日出的
5、地方时为8时;D点发生了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为12时;但E点的地方时比D点早8小时,故E点日出时间比D点早12小时。(2)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说明晨昏圈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最低,即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再根据ABC为昏线可知,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为12月22日。答案:(1)A(2)D局部转换成整体型。该类题目所提供的图形经常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一些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二、辅助线法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这种类型常见
6、于各种等值线和日照图,添加辅助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5(辅助线法) 下图中梯形代表陆地,代表靠近陆地海洋表面四点,试比较其温度大小。解析:如果我们把下图中的洋流补充上,四点温度就很容易判断。根据所处的纬度的温度大于的温度。根据附近洋流影响,所以四点温度。答案:三、自绘图法无图考图题常用文字描述地理情境,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地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上海和舟山
7、群岛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画一幅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上海位于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为东北风。6(自绘图法)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解析:答案:A1(从教材中迁移)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解析:借鉴日本工业发展及布局的特点(由于国内原料缺乏和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中心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进口大豆主要利用海运,且大
8、豆加工后重量有所减轻,为降低运输成本,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港口。答案:D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因此,学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以便能灵活地从教材中“迁移”知识。2(从生活中迁移)2010年11月12日20时52分左右,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有一个特别节目“绿色一分钟”,参与者是现场演员、观众和全体广州市民。市民把自家的绿色植物搬到窗外、阳台、天井、楼顶等露天的地方淋一下水。这个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A引导人们关注花草树木B让观众互动,符合时代潮流C告诉人们广州是“花城”D倡导环保、彰显“绿色亚运”理念解析:现场观众参与开幕式演
9、出已是潮流,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屡见不鲜。不过,全城市民参与开幕式演出,广州当属首创。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欢庆时刻,以一个简单却富有内涵的创意节目,激发市民的绿色意识和体现东道主精神,可谓相得益彰。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环保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大赛所接纳。一方面,大型运动会消耗大量物品,节约环保成本就是其举办理念;另一方面,大型运动会因其社会关注度高,成为推广、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的绝佳机会。环保理念是对世界范围内所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响应。因此,“绿色一分钟”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市民树立环保理念。答案:D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
10、法之一。3(在新情境中迁移)下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3)题。(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2)“陆半球”极点和“水半球”极点始终相同的是()A地方时 B正午太阳高度C昼夜长短 D自转线速度(3)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解析:本题的解答可从教材中迁移。半球的划分属于基础知识,对“水、陆半球”的理解应迁移“南、北半球”的相关知识。南、北极点是对跖点
11、,则“水半球”的极点与“陆半球”的极点也是对跖点,这是解题的关键。对跖点的特征是纬度值相同,一个是南纬度,另一个就是北纬度;两者的经度之和为180度,一个是西经度,另一个就是东经度。(1)“水半球”的极点与“陆半球”的极点为对跖点,则“水半球”的极点坐标为(38S,180),即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故选D项。(2)“陆半球”和“水半球”的极点纬度值相同,则其自转线速度相同。两者的地方时始终相差12小时;只有二分日时,两者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才相同。故选D项。(3)南北极附近的天文现象是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则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最大,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据图可知,非洲
12、全部在“陆半球”,故此时非洲并非全部位于昼半球;0度经线时间为0:00,则北京时间为8:00,北京市正值上班高峰;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选C项。答案:(1)D(2)D(3)C在新情境中迁移。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分析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从三角洲与城市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读某国牛奶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概念示意图,回答(1)(2)题。(1)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取的最终产品是()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
13、饼、乙醇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2)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解析:(1)据图可知,电力、甘油是该产业链的中间产品,并不是最终产品。(2)该工厂的生产环节基本做到了清洁生产,对废弃物进行了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但依然有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答案:(1)D(2)C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
14、二语言,以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挖掘图像信息。德班气候变化峰会于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召开。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南非及周边地区略图。材料二下表为南非部分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资料表(单位:mm)。城市123456789101112开普敦151720416993827740301417德班13411312073
15、592839627389108102材料三南非的电力供应92%来自煤炭发电,液体燃料的30%来自煤炭液化。南非因此位列全球前20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人均排放量约为每年10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2011年10月18日,南非政府明确宣布其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20年至2025年实现封顶,经过10年的平顶期后,从2036年开始,温室气体排放绝对下降。(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开普敦和德班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简析造成南非人均CO2排放量较高的主要原因。(3)若想帮助南非政府实现其承诺的目标,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4)在德班气候变化峰会上,南非总统祖玛强调:在非洲,应
16、对气候变化与扶贫密不可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对祖玛的观点作出解释。解析:(1)根据材料二可得出两地的降水季节差异,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海陆分布和洋流等,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可判断,影响这两地降水量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2)由材料三可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南非人均CO2排放量较高的主要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政策和技术手段等几方面作答。(4)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而贫困制约了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对于低纬地区来说,气候变暖将使蒸发加剧,导致供水不足,将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而农业是非
17、洲大部分国家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农产品的减产将进一步加剧非洲国家的贫困。答案:(1)差异:德班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开普敦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原因:夏季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德班受来自印度洋暖湿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降水较多,而开普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较少;冬季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开普敦受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德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地表植被,减少植被的破坏,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植树
18、造林;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呼吁广大民众践行低碳生活等。(4)一方面,贫困限制了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农业仍然是非洲大部分国家最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由于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将使蒸发加剧,导致供水不足,将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依据地理事实对选项进行判断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地理事实即各种地理常识,主要由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等内容组成。可利用地理事实来解答的选择题,其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提供一幅地图或一段地理事实材料,然后就这一幅地图或这一段材料反映的地理区域、地理问题提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该地最可能是”“图中各数码依
19、次为”等。利用地理事实解题,其一般步骤是:审题,弄清问题的指向,明确考查的是哪一地理事实;调用相关的地理事实,直接解答(直选法)。可见,加强对重要地理事实的记忆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只要“心中有数”,解题时就可“信手拈来”。“记得准”是前提,一旦记错了,就可能犯“张冠李戴”“颠倒黑白”之类的错误。要掌握该思维模式,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对常见的地理事实进行归类,以便在解题时顺利从大脑中调用。(2011江苏高考)下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
20、)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解析:(1)根据图例,结合经纬度可以看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2)福岛在本州岛东部,核泄漏的污染物随日本暖流向东北方向流动。答案:(1)D(2)B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
21、在南极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的撒哈拉沙漠)。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2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3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自然地理规律是关键:要结合典型习题加以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层次。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读图
22、,回答(1)(3)题。(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春小麦 B早稻C晚稻 D冬小麦(2)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主要影响因素是()A短、热量 B长、热量C长、光照 D短、光照(3)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影响因素是()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C寒潮 D副高控制下的伏旱解析:本题图示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分布,“题眼”是“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需要调用的知识有农业的区位分析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早稻春季播种、夏季收割,晚稻夏季播种、秋季收割;冬小麦分布
23、范围较广,以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主(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据此判断该农作物为冬小麦。故选D项。(2)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前者地势高,气温低,故冬小麦种得早,收得晚。故选B项。(3)K省7月中旬收获小麦,此时N省最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伏旱。故选D项。答案:(1)D(2)B(3)D地理原理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地理原理帮助我们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
24、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原理、商业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1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2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举例如下:地势与气温地势越高,(对流层大气)气温越低地势与气压地势越高,气压越低气温与气压近地面,气温高处,气压低(即热低压);气温低处,气压高(即冷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正好相反气温与垂直气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气压与水平气流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洋流与气温暖流流经气温高
25、,寒流流经气温低大气运动与降水气流上升降水多,下沉降水少;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气压与降水高气压控制降水少,低气压控制降水多;高压脊控制降水少,低压槽控制降水多3.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区位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如下:农业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及素质、技术)工业资源(原料和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个人偏好、工业惯性交通线(点)铁路线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经济、科技等。港口的区位:水域条件、
26、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城市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区位(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商业中心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组合状况)、经济距离、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卫星发射基地纬度、地形、天气、军事安全水库坝址“口袋形”地形的峡谷处(口小有利于建坝,袋大有利于蓄水);避开断层(2011重庆高考)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
27、 B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A干流流速缓慢 B峡谷险滩广布C支流短小急促 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4)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C距海远近 D地形差异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和赞比西河流域可判断该区域的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之一为终年炎热。(2)根系不发达、板状根大和叶面宽大都是多雨的湿润环境下的植被特征;叶质坚硬、树皮厚是为了减少旱季水分蒸发和防止强光灼伤而形成的特征,符合热带草原气候下典型树种特征。(3)上游河段一般支流少、流量小、流域集水面积小,且从图中可看出上游段主要流经了地形平坦的高原地区,流量小、流速慢。(4)图中20纬线大陆东侧为热带草原、西侧为热带荒漠,主要原因是大陆东岸为莫桑比克暖流、西岸为本格拉寒流,即最终是由于洋流性质决定两岸景观的不同。答案:(1)A(2)B(3)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