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_或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_ _和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原因: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出了环境的_。随着全球_急剧增长和_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人类活动自然原因生存发展自净能力人口经济3.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问题 _、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_、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_、土地荒漠化、_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
2、坏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弛,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3、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特别提醒】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4、例题(2015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
5、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解析】(1)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2)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_拥有量减少。2.生态破坏,_受损。生态破坏:_、_化、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人们长时期地_和_,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_,许多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人类面临的主
6、要环境问题人均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环境条件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_,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_,影响_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环境污染类型:_污染、_污染、土壤污染、_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有害物质人类健康生物大气水固体一、大气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成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森林破坏严重。(2)危害: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7、加强国际合作等。(4)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加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引发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徙;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2臭氧层空洞(1)南极地区的臭氧在 911 月含量最低(我国秋季)。(2)产生原理:氟氯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4)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 11%左右),对青藏高
8、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5)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3酸雨(酸雾、酸雪)近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1)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湿润的气候。(2)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排放 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 SO2。(3)危害:使
9、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4)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使酸性气体不易扩散)。(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 SO2 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二、陆地环境问题1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
10、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2由于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3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呈现加速灭绝的趋势,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4沙尘暴(1)形成时间:冬春季节快行冷锋过境时。(2)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多、地表物质松散、植被稀少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破坏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的土沙物质。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
11、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3)危害: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受灾;造成人畜伤亡。(4)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三、海洋环境污染问题1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的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2石油污染:污染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底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3赤潮问题概念: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藻类物质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
12、海污染问题之一。暴发原因:工厂和生活污水中大量的氮、磷养分的排入;强烈的阳光;较高的水温;封闭的海域。影响: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他鱼类的食物链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四、农业环境问题1.土壤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有 机 污 染物(化肥农药等)、重金属(汞、铅、铬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工 业 生产 的 废水、农业生 产 的化 肥 农
13、药、生活污水等危 害 农作 物 和水体,最终 通 过饮 用 水和 食 物危 害 人体健康2.土壤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3.石油农业: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石油造成的成本增加,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等问题。五、工业环境问题1.水污染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 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生 活 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禽畜粪便等工 农 业生产、生活危 害 人体健康、破 坏 生态环境2.大气污染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 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颗 粒 物 有 总 悬浮颗粒物
14、;气态污 染 物 有 二 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影响人类和动物的 健 康,危 害 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 发 温 室 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3.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放。4.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噪声污染。5.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六、城市环境问题1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将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诸多问题。2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对城市环
15、境造成不良后果。(1)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3解决的办法(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例1(2018江苏)下图为“我国某区域 2002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2015 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 GDP 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C(2)该区域工业
16、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C【解析】(1)读图可知,20022015 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 GDP 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 项错误;2005 年后人均 GDP 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 项错误;该地区人均 GDP 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 2005 年前不断增加,2005 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 C 项正确;2005 年后,人均 GDP 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 GDP 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 项错误。(2)读图可知,2005 年
17、以后人均 GDP 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 C 项正确。根据人均 GDP 曲线,2005 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 项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 项错误;人均 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 项错误。例2(2018江苏)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下图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A高寒及荒漠
18、地区少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D边境省区比较多AB(2)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BC【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地区较少,故 A 项正确;东部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由低纬向高纬不断减少,故 B 项正确;面积较大的西藏、青海等省级行政区分布较少,故 C 项错误;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都属于边境地区,但是入侵植物种数较少,故D 项错误。(2)云南省并不临海,A 项错误;云南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东以丘陵为主,两
19、地均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合多种外来物种生存,故 B 项正确;两地均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地区,该地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故 C 项正确;云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D 项错误。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依靠_与_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极为肤浅。2.农业革命发生以后,以_和_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产生了_的思想和_的思想观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采集狩猎畜力金属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3.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
20、,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_论和_思想的主要观念。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18 世纪中叶:进一步认识了人地关系。2.19 世纪产生_决定论。3.20 世纪初产生_论、_论、_论。4.“二战”后产生_论。5.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_论。天人相关因地制宜地理环境可能适应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与环境问题历史时期人口增长人地关系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极其缓慢崇拜自然 群体采集、狩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生物资源破坏 农业文明时期增长缓慢改造自然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21、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环境趋于恶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 工业文明时期增长加快征服自然 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新技术革命时期迅速增长后速度下降谋求人地协调 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例题人类文明,
22、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据此回答(1)(3)题。(1)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2)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社会开始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C【解析】(1)釆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造成某些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故选 C。(2)由于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因此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
23、故选 C。(3)灌溉农业、封山育林、驯养牲畜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而毁林开荒,影响森林资源的再生,破坏生态环境。故选 C。(3)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 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 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 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 C一、选择题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的绝对值。下图为湟水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 20002005 年人均生态赤字图。据此完成 12 题。1.湟水流域人均生态赤字的
24、变化趋势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解析】读图可知,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人均林地未出现生态赤字,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C2.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C【解析】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
25、要是由于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粮食量减少),减少了对耕地的依赖性,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减小,其次是由于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单产量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使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减小;生态退耕、“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导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有所增加;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传统习惯,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增加了对畜牧产品的消费,其次是过度放牧加上病虫害、鼠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地面积增多,草地的生产力降低;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域减少,生态赤字的扩大。2018 年 1 月 1 日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全国各省市区征收的税
26、率有所差异,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和上海等地较高。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和范围与现行排污费所涉对象和范围基本相同,征税范围为直接向环境排放的大气、水、固体和噪声等污染物。据此完成 34题。3北京、上海等地环境保护税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排污总量大B环境压力大C环境容量大D经济实力强【解析】北京、上海等地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环境压力大,环境保护税率较高,B 正确。B4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降低企业成本 优化生产工艺 减少污染物排放 促进产业升级ABCD【解析】征收环境保护税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为降低成本会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产业升级,D 正确。D随着物流行业的
27、快速发展,中国消耗的封箱胶带与日俱增,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2017 年 5 月,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某公司创立的绿色拉链纸箱(见下图)获得各界好评。读图完成 56 题。5拉链纸箱的问世有利于()A缓解海平面上升B减少沙尘暴天气C提高资源利用率D增加森林覆盖率C【解析】拉链纸箱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并减少塑料垃圾的使用,这既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白色污染,故选 C。海平面上升是燃烧化石燃料、毁林的结果;沙尘暴天气是破坏植被及特殊天气造成的;增加森林覆盖率与拉链纸箱关联度并不密切。6与传统纸箱生产企业相比,拉链纸箱的生产投入了更多的()A资源B劳动力C资金D技术【解析】与传统纸箱生产企
28、业相比,拉链纸箱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拉链纸箱可以重复使用,有利于减少包装垃圾,其生产投入了更多的科技,选 D。D(18雅礼4)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区”。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是: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 78 题。7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D【解析】莱州湾海水入侵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8莱州湾
29、畔地区人民成功地解决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C【解析】成功解决“海水入侵”正是人地协调发展的体现。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出现的越来越频繁。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10 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雾与霾的形成均与大气中的微粒(凝结核)和水汽相互作用有关,下图是反映雾、霾天气水汽、微粒关系图。读图完成 911 题。9城市大气中的微粒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
30、霾B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雾C大风、雨雪天气会加剧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D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更易形成雾、霾天气【解析】根据图中雾与霾天气形成条件可知,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雾,A 错。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霾,B 错。大风、雨雪天气会减弱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C 错。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微粒会更多些,更易形成雾、霾天气,D 对。D10下列关于霾在我国频繁发生的叙述,正确的是()南方多于北方 东部多于西部 城市多于农村冬季多于秋季ABCD【解析】大气污染严重、空气干燥容易出现霾。我国东部比西部大气污染严重、城
31、市比农村大气污染严重、北方比南方大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干尘粒多,容易出现霾,故错、对。冬季温度低,植物生长慢,植物少,植物吸收的尘埃物质少,再加上空气干燥,空气中的干尘粒更多,更容易出现霾,对。选 B。B11下列我国应对霾天气的措施中,可行的是()A形成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B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C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解析】使用核能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物质,但核能作为新能源对技术要求高,建核电站投资比较大,一般只在常规能源短缺的地区发展,因此,我国不可能形成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A 措施不可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我国的经
32、济发展水平,目前还不可能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B 措施不可行;大力推进城市化,不能减少空气中尘埃物质,因此 C 措施也不可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中尘埃物质的数量,因此是减少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选 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陇南地处秦岭西部,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陇南海拔 24003500 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森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陇南地区曾因人类活动(砍伐森林和修建道路等)导致熊猫栖息地范围变
33、化,后人类干扰减少,恢复植被,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得以恢复与扩展。材料二 下图为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1)据图说明陇南地区城市分布的突出特征,并说明该分布特征对城市发展的益处。沿河分布。_理由:地处山区,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便利。(2)说明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简述砍伐森林与修建道路对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产生的影响。大规模采伐森林,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栖息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可以御寒;冬季山上森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森林
34、,阻挡视线,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4)陇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有人建议,在当地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赞同。当地药材种类多,原料丰富;市场潜力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或不赞同。经济较落后,资金不足(或人才缺乏,技术落后);采伐药材可能导致森林破坏,干扰大熊猫的繁衍;化学工业产生水体污染,该地位于嘉陵江上游,水污染影响大。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上“既穷又富”的非洲岛国。该国“穷”在工业基础薄弱,以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富”在地理位置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35、森林和渔业资源,有众多的旅游胜地;2/5的土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80%的物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见不到。但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水系及雨林分布。(1)简述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薄,肥力下降;大气降水变率增大,旱涝灾害多发;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有些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过度垦殖放牧、过度砍伐雨林、滥挖乱掘矿产资源,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雨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动植物栖息地缩小,物种濒临灭绝,
36、生物多样性受损。(3)说明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河流暴涨暴落,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旅游资源价值,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滥挖乱掘矿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生活环境质量差。(4)请就如何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将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与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采矿,禁止乱采滥挖、破坏性开发资源现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