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人民版必修1考点导航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基础知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初郡国并行制:目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巩固_(错误地认为秦王朝灭亡是没有分封)实施:_与_并行,很快王国就威胁中央集权。(典型事件是“七国之乱”)解决:汉武帝实施“_”,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后来又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不许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二、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西汉:察举制、含义:_帝开始实施的_的制度,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作
2、用:西汉时期,人才涌现,是西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察举制,只注重孝廉一科(又称乡举里选),出现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门第族望逐渐成为主要依据,察举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发展为“_”,由中正官对地方人进行评定,分为九等,品级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选拔人才只重_,不重才能,察举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总体评价察举制:与世官制相比有一定进步性,但权操于官吏,具有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弄虚作假现象不断,最终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含义:以_为官的制度。时间:隋唐以后一直到晚清(辛亥革命前夕)。考试范围:大都不出儒家经义,明朝以后就是四
3、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原则: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目的: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思想,选拔和培养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积极意义:A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B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学风气。C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看,也有一定合理性。D扩大_基础,加强_,有利于政局稳定。消极影响:忽视_的学问,内容多不出儒家经义,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扼杀进取精神和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三、唐朝三省六部制;目的: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决策失误,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_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中书取旨
4、,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评价:一是加强了_: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皇权独尊;二是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弊端。(2)内容: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_”;二是_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此外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世袭的宣慰司)(3)特点:行省是最高_,权力较
5、大,但受中央直接控制,行省长官还要定期_皇帝述职。(4)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重点聚焦 1元代行省制度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及直辖的“腹里”,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职能)进行管理。管理:民政事务:中书省;军政要务:枢密院;赋税制度:不能更改;其它;定期朝觐、述职、省官互迁等等。作用: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
6、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原因:秦朝设相,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措施: 1)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2)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3)宋朝: “参加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4)明朝:废丞相,解决了由来以久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影响:专制程度越来越强,最终达到顶峰。课后练习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 A.设立中朝 B.设三省六部 C.设参加政事 D.设军机处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