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47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6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知识体系|素养热词 欧风美雨下的近代中国;痛苦转型的历史变迁;现代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学法指导|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理解一个“特点”:中西并存。(2)把握四个“阶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两大“行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2)形成两点“认识”:经济发展与交通进步相互推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重要因

2、素。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1)抓住一次“高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2)了解三种“媒介”:报刊业、电影、互联网。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 1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1 _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2)表现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2 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3 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中山装吃西餐风俗习惯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4 _”“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3、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 5 _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断发易服反清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表现:6 _、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 7 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勤俭节约实现小康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 8 _饮食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9 _”居

4、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10 _”风俗习惯11 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多样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

5、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素养感悟|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建成 12 _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13 _等铁路建成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

6、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但公路交通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唐胥兰新水运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14 _,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影响较大航空1909 年,15 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16 _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至天津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 17 _,20 世纪初,18 _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7、(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 19 _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 20 _发送电子邮件。台湾上海上海互联网|拓展提升|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辨析比较|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中国的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 21 _万国公报等。(2)维新

8、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22 _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丛报新华日报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23 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1958 年,24 _电视台

9、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定军山北京3互联网的兴起(1)25 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26 _”。(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1994第四媒介|知识拓展|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易混易错|报刊、

10、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 2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时空观念近代社会礼仪的变化史料解读 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的变化,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

11、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二)唯物史观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

12、5 日)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我国近代婚俗的变化及原因。提示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历史解释|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

13、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对应训练 1(2019 届广东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

14、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解析:选 D 材料中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只能体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反专制的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 A、B 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主流文化依然是封建儒学思想,因而材料中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不能代表社会主流方向,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受反满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据此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故 D 项正

15、确。主题二|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一)史料实证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探究 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提示 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解释|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

16、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二)史料实证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史料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

17、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报刊主要的社会功能有哪些?提示 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历史解释|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

18、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应训练 2(2019 届山东聊城二模)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B要紧跟时代步伐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D要坚持行业自信解析:选 A 材料“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

19、些”强调的是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3|A 组|1(2017 年全国卷,29)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 B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

20、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 D 项错误。2(2017 年全国卷,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

21、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 B 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这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 C 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 D 项错误。|B 组|1(2019 届广东茂名二模)1860 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做客,友人“特出西洋

22、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化,而且是个人行为,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故 D 项错误。2(2019 届福建泉州二模)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

23、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 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 A 题干中北京的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运用西方先进技术的变化,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故 B 项错误;19 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且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故 D 项错误。3(2020 届百校联盟尖子生联考)1905 年,清廷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

24、作“统带”,副职称作“邦带”。皇家消防队队员是从年轻力壮、忠于皇帝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安全。可见,当时中国()A皇家消防呈现明显的等级性B社会消防实现了近代化C消防事业呈现中西结合色彩D近代消防体系逐渐确立解析:选 C 材料只是介绍了皇家消防队队员及职责情况,看不出其呈现明显的等级性,故 A 项错误;“社会消防实现了近代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应该是向近代化方向迈进,故 B 项错误;“巡警部”“消防处”是学习西方的产物,但“统带”却是清官名,这呈现中西结合色彩,故 C 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皇家消防队,由材料得不出“近代消防体系逐渐确立”的结论,故 D 项错

25、误。4(2019 届甘青宁联考)1930 年 5 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5 月 12 日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吁5 月 13 日各尽我之救命责任5 月 14 日各竭其力,各尽其心5 月 15 日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解析:选 C 材料是大公报的社评,“众多报纸媒介”错误,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判断官方赈灾力量是否有限,故 B 项错误;大公报为陕灾连续配发了 4 篇社评,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 C 项

26、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公报呼吁社会各界为陕西救灾,体现不出政府救灾问题,故 D 项错误。5(2019 届广西南宁二模)“1908 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 250 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为 700 个左右。而 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 990 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 2 000 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未对民众电影消费与其他娱乐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 250 人”“平均座位数量为 700 个左右”“扩大至 990 个座位左右”“将近 2 000 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这表明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故 D 项错误。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4谢 谢 观 看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