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必修一 第 四 章 第一 节第二课时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所需课时】一课时【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标要求及分析】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3、“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
2、为高一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但对于港口建设等知识只是感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地理思维尚不成熟,对于地理的案例分析需要加强引导,促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教材分析: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的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时要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平原和山区交通线路方式和布局的原因,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2、通过“地形
3、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著名歌手韩红有首歌叫做天路,其中的“天路”指的就是青藏铁
4、路。那么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都要考虑哪些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新课讲解:教师活动:本节课的要点主要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环节一: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提出问题:两幅图体现了何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的走向和长度有何区别?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活动:思考平原和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并根据图片观察线路的走向,得出结论:山区往往以公路运输为主,其次是铁路运输。从图中看到平原地形线路直线延伸,山区丘陵地形呈“之”字形弯曲。线路走向主要受地
5、形因素的影响。教师活动:山区交通线路为什么呈“之”字形分布,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减缓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教师活动:山区和平原修建交通路线时除了考虑地形因素,还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展示表格,比较山区和平原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思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学会活动:思考对比平原和山区的输送能力、桥梁和隧洞的长度及工程造价,得出结论:山区和平原相比:技术要求更高,工程量大,造价更高。教师活动:山区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路线难度大,工程量大。在修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从而降低难度和成本?通过展示图片,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活动:修建在山间河谷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教师活动:那总结起
6、来,自然条件对于山区交通线路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线路弯曲,工程技术要求高,成本造价也比较高。线路建设时通常考虑在山间盆地和河谷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教师活动:平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在修建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经过村镇、避开农田等。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总结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的走向有何特点?学会总结:线路直线延伸,工程量小,成本造价较低.在线路选择时要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环节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区和铁路线图。学生思考: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有何差异?说明了地形对交通线哪方面有影响?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7、的出结论:交通线路东密西疏。说明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密度和分布格局。教师活动:在不同地形区人口密度及城市数量和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读中国大城市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进一步分析交通线路东密西疏的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山区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教师活动:展示莫斯科的交通线路图和当代的交通线路图,说明什么问题?学会回答:莫斯科主要为平原地形,交通线呈网状分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环节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教师活动:古代的交通运输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形成“南船北马”的分布格局
8、,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阅读课本68页阅读部分,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和气候因素有关。教师活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不同的。展示长江和上海的水运图片,说明在沿河沿海地区主要发展水运。展示上海港的图片,学生分析港口建设考虑的区位因素。学生讨论:自然条件:航运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腹地条件、城市依托等。教师追问:那么在内陆地区主要发展何种交通运输呢?学生:陆路交通,如公路、铁路等。课堂小结: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案例探究:学生课后分组讨论青藏铁路的修建要考虑哪些因素。课后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比较顺利,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但是对于案例的研究还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更应从学生身边的例子着手,来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同时,在课堂提问环节,问题的设置还不够有针对性,过度应更加自然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