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学习总结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客观简明了然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横向纵向竖向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栏目索引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客观简明了然 返回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
2、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横向纵向竖向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
3、、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前提 周王室势力强大 国家大一统 国家大一统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4、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不同点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和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对后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反映的趋势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
5、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护这一经济基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从而维护封建统治。2.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返回 3.中
6、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征(1)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2)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3)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4)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5)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4.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题(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
7、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解题思路答案 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
8、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
9、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解析答案 123变式训练 1.(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D项。A项是分封制,B项涉及家谱,C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D解析答案 1232.(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
10、”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233.(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的权力,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可知,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故选A项。A解析答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