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效果高考调研题组热点考题 对点即练()高考真题1(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到1964年”和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对农业的改革。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现实,赫鲁晓夫选择了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了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2、这与材料信息相一致,故选D。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A项错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B项错误;材料信息针对的是苏联国内问题,与国际形势无关,C项错误。答案D2(2011全国文综)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有关史实,意在考查考生对史实的再认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快后慢,其执政后期思想僵化、专断作风明显,从而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为A。答案A3(2010北京文综)1971年,
3、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材料主张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但是又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B两项都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也是错误的。答案D4(2010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
4、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材料显示俄国已经出现走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苏联解体前夕,因此,正确的答案为C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不可能出现俄国走向资本主义的讨论,普京执政时期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A、B、D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C()创新命题1下边漫画军转民主要反映了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二战结束,和平时期到来C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飞机的螺旋桨在为民众切割木板,说明此时苏联民用工具的缺
5、乏和民众生活水平低下及工业与农业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故答案选A,B、C、D三项表述与题意特征不符。答案A2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6、可知苏联党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由题干中“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可以看出苏联党内并不迷信赫鲁晓夫,因此A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B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解析从材料中的“试图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A项符合题意。答案A4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马克思主义,A项错;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是使共产党放弃了执政党地位,B项错;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C项错。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