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329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不含有磷元素的是( )A. 三碳糖B. 丙酮酸C. NADPHD. ATP【答案】AB【解析】【分析】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糖类是由C、H、O构成。【详解】A、三碳糖为糖类,由C、H、O三种元素构成,A错误;B、丙酮酸的分子式为C3H4O3,故不含P,B错误;C、NADPH中含有P元素,C正确;D、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含有P元素,D正确。故选D。【点睛】熟记常见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下列不属于优

2、生的措施的是( )A. 近亲结婚B. 婚前检查C. 适龄生育D. 遗传咨询【答案】A【解析】【分析】优生优育的措施有:婚前体检(婚前体检,可以发现生殖器官的异常,有利于优生,有利于主动有效地掌握好受孕的时机和避孕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提倡遗传咨询、适龄生育、孕妇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等。【详解】A、优生措施是要禁止近亲结婚,A错误;B、婚前检查属于优生措施,B正确;C、提倡适龄生育属于优生措施,C正确;D、遗传咨询属于优生措施,D正确。故选A。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动态平衡B. 稳态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C. 肺的活动可以维持动脉血中氧

3、和二氧化碳分压的稳定D. 肝的活动维持着血糖浓度和整个组织中糖浓度的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是机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A错误;B、稳态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C、肺的活动可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稳定,C正确;D、肝

4、的活动维持着血糖浓度和整个组织中糖浓度的稳定,D正确。故选A。4.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都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B.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C.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性状为不可遗传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

5、株的获得。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详解】A、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如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其一旦出现即可留种,

6、不需要再经过纯合化过程,A错误;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正确;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进入较冷的环境时人体产热大于散热B. 寒冷时人体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C. 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产热D. 人体在 35以上环境,出汗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答案】A【解析】【分析】体温稳态调节机制:(1)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

7、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正常人进入较冷的环境时,人体的产热速率仍等于散热速率,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B、在寒冷环境中,为增加产热,氧化分解有机物,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B正确;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另外还有肌肉、脑等组织,C正确;D、人体在35以上环境中时,出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D正确。故选A。6.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分子物质的运输都不需要借助膜的流动

8、性B. 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都可以通过各种生物膜C. 细胞核内的大分子物质都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 需要膜蛋白协助的跨膜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逆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举例O2、CO2、H2O、N2甘油、乙醇、苯、尿素葡萄糖进入红细胞Na+、K+、Ca2+等离子;小肠上皮细

9、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3、大分子物质的运输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详解】A、神经递质等小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吐的方式出细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错误;B、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都可以通过各种生物膜,B正确;C、细胞核内的大分子物质不都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如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C错误;D、需要膜蛋白协助的跨膜运输可能是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B。7.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研究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假说B. 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提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学说并加以证明C

10、.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D. 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一个碱基在内侧、脱氧核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的DNA分子结构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

11、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提出“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的假说,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也不知道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A错误;B、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C、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D、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一个碱基在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的DNA分子结构模型,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愈伤组织分散后形成的胚性细胞没有液泡B. 叶肉细胞中的白色体能贮存脂质和淀粉C. 高尔基体是胰

12、岛细胞的物质转运系统D. 浆细胞的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1、根据色素的不同,质体可分成三种类型: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1)叶绿体是含有叶绿素的质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薄壁组织细胞中,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而是重要的质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2)有色体内只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由于二者比例不同,可分别呈黄色、橙色或橙红色。它存在于花瓣和果实中,在番茄和辣椒(红色)果肉细胞中可以看到。可以使植物的花和果实呈红色或橘黄色。有色体主要功能是积累淀粉和脂类。(3)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又称无色体),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色得名

13、白色体。在贮藏组织细胞内的白色体上,常积累淀粉或蛋白质,形成比它原来体积大很多倍的淀粉和糊粉粒,成了细胞里的贮藏物质。白色体在积累淀粉时,先从一处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叫做脐,以后围绕核继续累积,形成围绕脐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天内日照有强弱、温度有高低,往往使淀粉粒出现偏心轮纹。如观察马铃薯淀粉粒,可以看到。2、高尔基体是完成细胞分泌物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从内质网送来的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将内含物送入高尔基体腔中,在那里新合成的蛋白质肽链继续完成修饰和包装。高尔基体还合成一些分泌到胞外的多糖和修饰细胞膜的材料。【详解】A、将愈伤组织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这种单细胞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

14、胞核大,这是胚性细胞的特征,即胚性细胞含有小液泡,A错误;B、白色体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不含白色体,B错误;C、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为分泌蛋白,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C正确;D、浆细胞不分裂,不存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的分离,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常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 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不再保留原来细胞的特点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包括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D. S 型菌具有 R 型菌没有的荚膜,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

15、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详解】A、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常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正确;B、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保留原来细胞的特点,B错误;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包括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C错误;D、S型菌具有R型菌没有的荚膜,是遗传物质不同引起的结果,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发生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种细胞中,D错误。故选A。10.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适应性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利害是相对的,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B错误;C、自然选

17、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C。11.下图为真核细胞核基因的翻译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只能由一种转运B. 在细胞核内合成后即从核孔中出来,跨过0层膜C. 沿着从左向右移动,与合成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D. 上的遗传密码均有对应的反密码子与之碱基互补配对【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是氨基酸,是tRNA,是mRNA,和是核糖体,图中展示翻译过程。【详解】A、1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所以由多种tRNA转运,A错误;B、真核生物的mRNA合成后,需要在细胞核中进行加工后,才从核

18、孔中出来,B错误;C、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由于与以同一条mRNA链为模板,所以合成的氨基酸序列相同,C正确;D、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与之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中丙酮酸到二氧化碳的代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一定是氧化分解反应B. 该过程一定发生在线粒体C. 该过程不一定有二碳化合物形成D. 该过程不一定产生 ATP【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

19、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可能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到二氧化碳的过程是还原反应,而非氧化分解反应,A错误;B、该过程若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C、丙酮酸(C3H4O3)产生二氧化碳(C02)的同时会伴随二碳化合物的产生,C错误;D、该过程若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则无ATP产生,D正确。故选D。13.图一表示 pH 值对不同生物淀粉酶酶活性的影响,图二表示温度对三种不同酶酶活性的影 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细胞 p

20、H 值从 7 下降到 6,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相同B. 图二中酶 C 的最适温度比酶 A 和酶 B 的高C. 图一中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最适 pH 值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同D. 图二中随环境温度逐渐上升,酶 B 和酶 C 的活性可能逐渐升高直至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pH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最适pH时酶活性最高,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失活,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高,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不会失活,温度恢复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会恢复,高温会使酶失活,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详解】A、图一细胞 pH 值从7下降到6,植物的淀粉酶活性不会恢复,表现为不变,人的

21、淀粉酶活性会下降,所以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不相同,A错误;B、从图二中可以看出,酶A的最适温度为32左右,酶B的最适温度为26左右,酶C的活性一直上升,最适温度会更高,B正确;C、图一中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最适 pH 值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生物控制淀粉酶合成的遗传信息不同,直接原因才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D、图二中随环境温度逐渐上升,酶 B的活性先升高后下降,最适温度为26左右,酶C的活性同样会先升高后下降,不会一直升高,最适温度比酶B的高,D错误。故选B。14.如图是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是细胞免疫,为效应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B. 细胞不会攻击自身带有抗

22、原-MHC 复合体的巨噬细胞C. 若该过程为初次免疫,还需要巨噬细胞和辅助性 T 淋巴细胞的参与D.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 复合体结合,使靶细胞裂解【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成不同的群体,其中有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有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成熟后离开胸腺进入血液循环中。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如果没有遇到这种抗原,这个T淋巴细胞就处于不活动状态。T细胞对自身细胞上的MHC标志不发生反应。当一个细胞毒性T细胞遇到与它的受体相适应的抗原,而且

23、是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时,这个T细胞便会受到刺激。但是还必须有一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也被同样的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所激活,这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这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开始分裂,形成一个克隆(基因型相同的细胞群体)。这个细胞毒性T细胞的后代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每一个细胞都具有相对应于这种抗原的受体,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一MHC复 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详解】A、该过程是细胞免疫,则为效应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A正确; B、细胞为效应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不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 复合体的巨噬细胞,B正确

24、; C、若该过程为初次免疫,还需要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处理,以及辅助性 T 淋巴细胞的被相同的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多种蛋白质的促进作用,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淋巴因子等物质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即图中的细胞,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将靶细胞消灭,D错误。故选D。15.用35S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应将噬菌体置于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带上标记B. 若过程保温时间过短,则会导致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C. 过程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脱落

25、D. 检测出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且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不含35S【答案】D【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直接置于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A错误;B、35S标记噬菌体的蛋

26、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体内,所以过程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错误;C、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脱落,离心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和蛋白质外壳分别处于试管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C错误;D、由于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体内,所以检测出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且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不含35S,D正确。故选D。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且可以被微生物重新利用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的薄层D. 农田通过锄草

27、、治虫等措施可使能量更多地积累在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三个部分。【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信息传递也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A正确; B、热能是生物不能利用的能量,因此,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可以被微生物重新利用 ,B错误;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的薄层,包括地球上所

28、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C正确; D、人们通过锄草、治虫等措施调整了农田生态细胞中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积累在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B17.如图为人体内某种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符合该模型的是( )A. 若物质 C 是神经递质,则细胞 B 是神经细胞B. 若物质 C 是促性腺激素,则细胞 A 是下丘脑某细胞C. 若细胞 B 是胰岛细胞,则物质 C 可能是神经递质D. 若细胞 A 是辅助性 T 淋巴细胞,则细胞 B 是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细胞A能分泌某种物质C,C可以通过运输作用于细胞B,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详解】A、若物质C是

29、神经递质,则细胞B可能是神经细胞,也可能是肌肉细胞或内分泌细胞等,A错误;B、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合成并释放的,若物质C是促性腺激素,则细胞A是垂体某细胞,B错误;C、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所以若细胞B是胰岛细胞,则物质C可能是神经递质,C正确;D、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所以若细胞A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则细胞B是B淋巴细胞,D错误。故选C。18.某哺乳动物(2n=10)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正移向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有染色单体存在,则此时细胞正发生基因重组B. 若无染色单体存在,则此细胞可能有 10 对同源染色体C. 若细

30、胞中有 2 条 Y 染色体,则此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 若细胞中无 Y 染色体,则此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2)分裂期:1)前期: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

31、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正移向两极,若有染色单体存在,说明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此时细胞正发生基因重组

32、,A正确;B、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正移向两极,若无染色单体存在,说明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10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C、若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说明着丝点已经分裂,则此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D、若细胞中无Y染色体,则此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故选C。19.下列关于“活动:泡菜腌制和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汁 pH 逐渐下降直至抑制乳酸菌活动B. 泡菜腌制初期,无氧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亚硝酸盐C. 亚硝酸盐与显色剂反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

33、测定D. 标准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为亚硝酸钠的质量和光密度值【答案】B【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汁pH逐渐下降直至抑制乳酸菌活动,A正确;B、泡菜腌制初期,无氧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B错误;C、亚硝酸盐与显色剂反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

34、,C正确;D、标准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为亚硝酸钠的质量和光密度值,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0.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 a 和伸肌相连的部位是肌梭,具有突触的结构B. 图中 b 和 c 都是运动神经元,其胞体都位于脊髓C. 图中适宜强度敲击会发生膝反射,引起伸肌产生动作电位D. 图中 d 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图示的反射中会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本题考查反射相关知识,由于a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之外

35、,所以a是传入神经,与a相连的伸肌是感受器,b、c是传出神经, d表示抑制性性中间神经元,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图中由于a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之外,所以a是传入神经,与a相连的伸肌肌梭是感受器,不含有突触的结构,A错误;B、图中b、c是传出神经,都是运动神经元,其胞体都位于脊髓内,B正确;C、图中适宜强度的敲击会引起伸肌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发生膝反射, C正确;D、图中 d 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伸肌受刺激时d神经元兴奋,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屈肌收缩,D正确。故选A。21.经 X 射线照射的某紫花植株(AA)群体,发现一株植株后代出现了几株白花植株。现对白花植株出现的原因有

36、以下两种猜测:猜测一:X 射线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猜测二:X 射线引起染色体结构缺失,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X 射线照射处理为人工诱变,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B. 可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判断何种猜测正确C. 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一定是白花D. 若为猜测二,则对白花植株照射 X 射线,其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

37、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详解】A、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X 射线是引起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X 射线照射处理后基因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A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可判断是否为猜测二或猜测一,B正确; C、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也未必是纯合子,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自交后代不一定是白花,C错误; D、若为猜测二,由于白花植株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因此,即使照射 X 射线,其后代也不会出现紫花植株,因为相关片段已经缺失

38、,D正确。故选C。22.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时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可以防止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和质粒的自身环化B. 为提高重组质粒的形成率,需考虑目的基因浓度、质粒浓度及 DNA 连接酶含量等因素C. 农杆菌中携带目的基因的 Ti 质粒转移到植物细胞,并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D. 运用不同的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操作过程、应用及意义;识记细胞工程的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构建

39、重组质粒时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可以防止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和质粒的自身环化,A正确;B、为提高重组质粒的形成率,需考虑目的基因浓度、质粒浓度及 DNA 连接酶含量等因素,B正确;C、农杆菌中携带目的基因的 Ti 质粒转移到植物细胞,并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上,C错误;D、运用不同的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是否表达,D正确。故选C。2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与次级生产量相等B. 顶极群落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C.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于全部生物的呼吸散失的能量D. 演替过

40、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直发生着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5、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叫做总初级生产量,剩余部分

41、才用于积累,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言。绿色植物在呼吸之后剩余的这部分有机物质的数量叫做净初级生产量。即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详解】A、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A错误;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将保持原状,B正确;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于全部生物的呼吸散失的能量,C正确;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组成一直在变化,故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直发生着变化,D正确。故选A。24.关于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前人先后提出了“酸生长理论(细胞壁处 pH 下降,使细胞壁松弛,细胞伸长生长)”和“基因活化学说(IA

42、A 与细胞内受体结合促进基因表达)”。下图表示科学家揭示的生长素(IAA)对细胞伸长作用的原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质子泵具有既是 H+载体又可以合成 ATP 的双重功能B. 生长素可以运输到细胞核促进某些基因的复制C.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其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D. 根据酸生长理论,将植物茎切断放入PH值较低的环境中将有利于茎段的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图中显示生长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质子泵将H+转运至细胞外,该过程是消耗能量的,因为同时质子泵催化了ATP的水解过程;H+聚集在细胞外有利于细胞壁变得松弛

43、,从而有利于细胞伸长,生长素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详解】A、图示为,质子泵具有既是 H+载体功能,又可具有催化 ATP水解的双重功能,A错误; B、由题意可知,生长素可以运输到细胞核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某些基因的表达,B错误; C、图中显示,生长素的受体既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C错误; D、根据酸生长理论,将植物茎切断放入PH值较低的环境中,H+聚集在细胞壁处,细胞壁成分被破坏,导致细胞壁松弛,所以有利于茎段的生长,D正确。故选D。25.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 19

44、%,3个体的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1 的基因型与I2相同,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I2C. 3 与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 1/24D. 4 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9/76【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4、-5患甲病,-7为不患甲病女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2不患乙病,-3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3个体的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乙病致病基因,说明控制该病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

45、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3患甲乙两病,且有正常的姐姐,故其父亲-2的基因型为AaXBY,-2不患甲病,其儿子-1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Y,与-2的基因型相同,-1患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3,最终一定来自-2,B正确;C、-3正常,基因型为aaXBY,-6患甲病,而有一个两病皆患的哥哥,所以-4、-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3与-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1-2/31/2)(1/21/4)=1/12,C错误;D、人群中甲病的

46、发病率为19%,即AA+Aa=19%,aa=81%,故a的频率=90%,则A的频率=10%,故AA占10%10%=1%,Aa占210%90%=18%,故人群中患甲病的个体中,AA占1%(1%+18%)=1/19,Aa占18/19,-4的基因型为AaXBXb,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aaXBX-)的概率为18/191/41/2=9/76,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推出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写出所需要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基因频率反推基因型频率,最后利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较为综合。二、非选择题26.

47、下图甲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是其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有_条食物链;其中各种动物生活中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水生群落的_结构;若该水域螺蛳和轮虫全部死亡,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会下降,原因是_。(2)图乙中A表示_,粪便是图甲中_同化量的一部分。(3)由于干旱造成该池塘干涸发生次生演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就会演替为一片森林,原因是_。(4)该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利用动物的不同习性设计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中的_技术,以增加经济效益。【答案】 (1). 5 (2). 垂直 (3). 食物网复杂程度下降 (4).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5). 绿藻和水草

48、(答全) (6). 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答原有群落毁灭后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命力的孢子和种子,也给分) (7). 立体养殖技术【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水草草鱼黑鱼,水草螺蛳鲫鱼黑鱼,水草鲫鱼黑鱼,绿藻螺蛳鲫鱼黑鱼,绿藻轮虫鲫鱼黑鱼,共5条食物链。图乙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粪便是图甲中绿藻和水草同化量的一部分。【详解】(1)图一的食物链有:水草草鱼黑鱼,水草螺蛳鲫鱼黑鱼,水草鲫鱼黑鱼,绿藻螺蛳鲫鱼黑鱼,绿藻轮虫鲫鱼黑鱼,共5条食物链。其中各种动物生活中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

49、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蛳和轮虫全部死亡,食物网复杂程度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2)图乙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粪便没有被第二营养级同化,还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一部分,故粪便是图甲中绿藻和水草同化量的一部分。(3)池塘干涸发生次生演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就会演替为一片森林,原因是基质和环境条件好(原有群落毁灭后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命力的孢子和种子)。(4)人们要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可以设计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中的立体养殖技术,以增加经济效益。【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考查

5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7.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字母代表物质),图中 PSBS 是一种类囊体膜蛋白,它能 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被激活,激活了的 PSBS 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从而防止强光对植物细胞造成损伤(即光保护效应)。请分析回答:(1)类囊体膜上的色素的主要功能是_,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注意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要高于_。(2)若反应II中G浓度突然降低至一半,短时间内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将_,再持续一段时间后,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与G浓度变化前相

51、比会_。(3)过度光照将会激活膜蛋白PSBS,导致电子不能传递给_(填字母),同时也会直接抑制反应I中_反应,所以过量的光能将不能转变为化学能。(4)据图信息可以推测_Z 蛋白的活性和阻断_都将有利于维持类囊体腔内的H+浓度,从而有利于膜蛋白 PSBS 发挥作用。【答案】 (1). 吸收、转化、传递光能 (2). 层析液液面 (3). 升高 (4). 下降 (5). D (6). 水的光解 (7). 降低 (8). 反应碳反应【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阶段I表示光反应阶段,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图中的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A是氧气,B是ADP和Pi,C是A

52、TP,D是NADP+,E是NADPH,F是碳水化合物,G是二氧化碳。【详解】(1)类囊体膜上的色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转化、传递光能,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注意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液面,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2)若反应I中G二氧化碳浓度突然降低至一半,导致二氧化碳固定减弱,核酮糖二磷酸化合物消耗减少,短时间内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将升高,再持续一段时间后,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与G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前相比会下降。(3)由题意知:PSBS是一种类囊体膜蛋白,能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质子浓度而被激活,激活了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过度光照将

53、会激活膜蛋白PSBS,导致电子不能传递给D(NADP+),同时也会直接抑制反应I中水的光解反应,导致过量的光能将不能转变为化学能。(4)据图信息可以推测降低Z蛋白的活性能使得氢离子从叶绿体向外运输的速率减弱,同时阻断碳反应都将有利于维持类囊体腔内的H+浓度,从而有利于膜蛋白PSBS发挥作用。【点睛】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能结合图形和所学知识分析出题中字母代表的物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8.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为 XY 型性别决定生物。该植物的红花与蓝花由一对等位 基因(B、b)控制,另一对等位基因(A、a)影响某种色素

54、的合成使花色呈白色。两对基因均不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现有一白花雌株与一红花雄株杂交得 F1,F1 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F1F2雌雄雌、雄均表现为红花蓝花白花=431全红花全蓝花请回答:(1)在进行杂交实验时,对亲本白花雌株需进行_操作。(2)B、b 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F2 中的白花基因型为_。(3)F2 中红花植株共_种基因型。让 F2 中的红花雌株与蓝花雄株交配得到 F3,则 F3中 a 的基因频率是_,F3 中雌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4)选择 F2 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 F1 雄株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_。【答案】 (1). 套袋、人工授粉、套

55、袋 (2). X (3). aaXbXb和 aaXbY (4). 6 (5). 5/12 (6). 红花:蓝花:白花=6:5:1 (7).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白花雌株与红花雄株杂交得F1,F1雌性全为红花,雄性全为蓝花,说明控制红花和蓝花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花对蓝花是显性,F1随机交配得F2,F2中又出现白花,且雌、雄均表现为红花蓝花白花=431,红花占比=1/2=11/2,蓝花占比=3/8=3/41/2,白花占比=1/8=1/41/2,说明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能自由组合,控制白色的基因型为双隐性aaXb ,控制红色的基因型为 XB ,控制蓝色的基因型为A Xb 。故

56、亲代白花雌株与红花雄株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红花雌性基因型为AaXBXb,蓝花雄性基因型为AaXbY,据此答题。【详解】(1)该植物为雌雄异株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故在进行杂交实验时只需对亲本白花雌株进行套袋、人工授粉、套袋操作。(2)据上分析可知,B、b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2中的白花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3)F2中红花株基因型为 XBXb或 XBY,共32=6种基因型。让F2中的红花雌株 XBXb与蓝花雄株A XbY,雌配子A:a=1:1,雄配子A:a=2:1,交配得到F3,AA=1/3,Aa=1/2,aa=1/6,F3中a的基因频率=1/21/2+1/6=5

57、/12,F3雌株中红花( XBXb)占比=1/2,蓝花(A XbXb)占比=(1/3+1/2)1/2=5/12,白花(aaXbXb)占比=1/61/2=1/12,故F3中雌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蓝花:白花=6:5:1。(4)F1雄性基因型为AaXbY,要验证F1雄株的基因型,可选用测交方式,即与aaXbXb杂交,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及遗传方式,再利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相关概率。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回答与酵母菌制酒相关的问题(1)酵母菌的厌氧呼吸能将糖

58、氧化成酒精,但培养基中酒精的浓度不能超过_,否则酵母菌就会死亡。相比传统酒精发酵,可采用固定化酵母生产酒精,其_(回答优点有一点即可)。(2)固定化酵母需要制备固定化细胞,首先将接种在_的菌种采用_方法接种到YPD固体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然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将三角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12 小时后取酵母菌悬液离心,弃_收集菌体,再加入无菌水制成酵母菌悬液。(3)采用包埋法固定酵母菌,不仅可以获得_,加快发酵速度;而且酒精不断被去除,因此没有最终产物的抑制问题;又由于细胞被包埋在不透气凝胶中,有利于为酵母菌创造_条件,节省发酵成本。(二)利用单克隆抗体可以

59、快速诊断病毒感染,避免延误治疗,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方法如下:(1)首先将相同抗原两次或多次注射小鼠,使其发生免疫反应,目的是为了获得_。(2)在化学试剂_的诱导下,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_,细胞就可以实现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由于细胞融合的随机性,并且有部分细胞未发生融合,可用_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过程用到了_和细胞融合技术。(3)对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多次抗体检测和_,就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 所需抗体细胞,多次抗体检验是由于部分融合细胞在培养过程会丧失产生抗体的能力,对杂交 瘤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融合细胞容易发生_,从而导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4)将抗体

60、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腹腔内培养,与体外培养相比,其优点是_(至少答两点)。【答案】 (1). 16% (2). 可连续生产酒精/既能与底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3). 斜面 (4). 划线分离 (5). 使酵母菌恢复活性/活化菌种 (6). 上清液 (7). 高密度的酵母菌 (8). 无氧条件 (9). 更多产生相应抗体的淋巴细胞或脾细胞 (10). 聚乙二醇 (11). 损伤 (12). 选择培养基/HAT培养基 (13).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14). 克隆培养 (15). 染色体丢失 (16). 抗体产量高、无需提供营养物质、无需提供无菌环境、操作简便【解析】【分析】1、在利

61、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一):(1)酵母菌的厌氧呼吸能将糖氧化成酒精,但培养基中酒精的浓度不能超过16%,否则酵母菌就会死亡。相比传统酒精发酵,采用固定化酵母生产酒精可连

62、续生产酒精;既能与底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2)固定化酵母时,首先将接种在斜面上的菌种采用划线分离方法接种到YPD固体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可以使酵母菌恢复活性,然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将三角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由于菌体密度大,分布在下层,故12小时后取酵母菌悬液离心,弃上清液收集菌体,再加入无菌水制成酵母菌悬液。(3)包埋法固定酵母菌,不仅可以获得高密度的酵母菌,加快发酵速度;而且酒精不断被去除,因此没有最终产物的抑制问题;又由于细胞被包埋在不透气凝胶中,有利于为酵母菌创造无氧条件,节省发酵成本。(二):(1)将相同抗原两次或多次注射小鼠,使其发生免疫反应,目的是为

63、了获得更多产生相应抗体的淋巴细胞或脾细胞。(2)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细胞就可以实现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由于细胞融合的随机性,并且有部分细胞未发生融合,可用特殊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过程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3)由于杂交瘤细胞种类多,所以可对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多次抗体检测和克隆培养,就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细胞,多次抗体检验是由于部分融合细胞在培养过程会丧失产生抗体的能力,对杂交瘤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融合细胞容易发生染色体丢失,从而导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4)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注

64、射小鼠腹腔内培养,与体外培养相比,其优点是抗体产量高、无需提供营养物质、无需提供无菌环境、操作简便。【点睛】本题考查了固定化细胞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固定化细胞的过程和优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30.以实验动物小鼠为材料,开展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1)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设计中,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为使实验现象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_,目的是_。写出该实验思路:_。(2)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的蛋白质类激素

65、,可作用于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并通过复 杂调节最终抑制摄食行为。瘦素是在对有关遗传性肥胖小鼠的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发现某小鼠 A 不停摄食,导致其体重长到正常小鼠的 34 倍。现利用其做如下实验:通过外科手术将 A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管连通,使两者的血液可流动到对方体内。若正常小鼠无明显变化,A 小 鼠食欲下降到与正常小鼠基本相同的水平,其原因是_。若_则说明 A 小鼠患遗传性肥胖的原因可能是无法合成瘦素受体。该实验选择的正常小鼠与 A 小鼠 的 MHC 应尽量相似,目的是_。(3)某细菌 X 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可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增殖。科研人员做如 下实验:将细菌 X 注入生长状况

66、相同且健康的小鼠体内;十天后从其体内分离出 T 细胞和血清;将已感染细菌 X 一天的小鼠均分为 A、B 两组,将中分离得到的 T 细胞注入 A 组小 鼠内、血清注入 B 组小鼠内;每天分别检测脾脏中活细菌数量,连续检测 4 天,统计分析数据。 预测实验结果_(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横坐标为感染后天数)为使实验更严谨,应设置对照:将已感染细菌 X 一天的小鼠均分为 C、D 两组,分别注入 从_小鼠中分离得到的 T 细胞和血清,每天分别检测脾脏中活细菌数量,连续检测 4 天,统计并分析数据。【答案】 (1). 饥饿处理(禁食一段时间) (2). 消耗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3). 实验组小

67、鼠注射一定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记录小鼠活动现象。实验组小鼠出现昏迷(低血糖症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葡萄糖,另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小鼠活动现象。 (4). A小鼠能够利用正常小鼠体内合成的瘦素 (5). A小鼠仍然保持肥胖状态,而正常小鼠食量明显减少,基本不摄食(原因:A小鼠自身不缺乏瘦素,而是缺乏接受瘦素信号的受体,且血液循环将B小鼠体内的瘦素运输至正常小鼠体内,使正常小鼠食欲下降) (6). 避免小鼠因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死亡 (7). (8). 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十天【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

68、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详解】(1)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

69、取、利用和贮存,为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岛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实验时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为使实验现象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这样可以消耗小鼠体内的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具体实验思路为: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记录小鼠活动状况。实验组小鼠出现昏迷(低血糖症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葡萄糖,另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小鼠活动状况,通过葡萄糖的补充小鼠恢复,说明小鼠昏迷是低血糖引起的,结合对照组可知低血糖的原因是注射胰岛素造成的。(2)科学家发现某小鼠 A 不停

70、摄食,导致其体重长到正常小鼠的 34 倍,根据题目信息可推测小鼠 A肥胖的原因可能是瘦素缺乏或者是瘦素受体缺乏导致的。为研究其原因做如下实验,通过外科手术将 A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管连通,使两者的血液可流动到对方体内。若正常小鼠无明显变化且A 小鼠食欲下降到与正常小鼠基本相同的水平,可推知是 A小鼠能够利用正常小鼠体内合成的瘦素,同时能说明A小鼠肥胖的原因是体内瘦素缺乏导致的;若A小鼠仍然保持肥胖状态,而正常小鼠食量明显减少,基本不摄食,则说明 A 小鼠患遗传性肥胖的原因不是缺乏瘦素导致,而可能瘦素受体缺乏引起的,而且A小鼠体内含量较高的瘦素转运到正常小鼠体内起作用,引起正常小鼠食欲不振。该实验

71、进行时,选择的正常小鼠需要与 A 小鼠 的 MHC 应尽量相似,这样可以避免小鼠因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死亡。(3)某细菌 X 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则细菌X会引起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即细菌X侵染后会使得小鼠体内出现抗体和效应T细胞将细菌 X 注入生长状况相同且健康的小鼠体内;十天后从其体内分离出 T 细胞和血清;将已感染细菌 X 一天的小鼠均分为 A、B 两组,将中分离得到的 T 细胞注入 A 组小鼠内、血清注入 B 组小鼠内;由于A组小鼠注入的是效应T细胞,而效应T细胞能将已经感染细菌X的小鼠体内的细菌X消灭掉,因此A组小鼠体内的细菌X数量趋于平稳,并有下降趋势,而B组小鼠体内因为注入的是血清,血清中含有对抗细菌X的抗体,但是由于该细菌是胞内寄生菌,因此抗体也无能为力,故B组小鼠体内的细菌X数目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检测两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数量,连续检测 4 天,统计得到的实验结果应该为下图。 为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应设置对照如下:再取已感染细菌 X 一天的小鼠均分为 C、D 两组,然后分别注入从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十天的小鼠中分离得到的 T 细胞和血清,然后每天分别检测脾脏中活细菌数量,连续检测 4 天,获得相关数据。【点睛】熟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关注了实验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