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083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二)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苏轼(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出发点。(7分)解析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第(1)问,注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肯定,也有一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第

2、(2)问评价两人的出发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考。答案(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民的贫困,未认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

3、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

4、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8分)(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从耕作方式、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第(1)问,材料一图片中有铁犁和牛耕,所以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第(2)问,由材料“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表明材料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这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第(3)问,从材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三

5、的经济观点。根据材料“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铁犁牛耕。(2)关系: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

6、最好状态。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6分)(3)上述材料反映

7、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分)答案(1)解决: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推行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严刑峻法,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理念: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

8、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4分)(2)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评判商鞅及其变法的?试举两例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分)解析第(1)问,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分别结合每一材料找角度,其中材料一

9、是从措施和影响来说的,材料二是从影响来说的,材料三是从商鞅本人来说的,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结合唯物史观来组织答案即可。答案(1)语句:“坏井田,开阡陌”。(2)角度: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举例: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三“天资刻薄”等(性格)。正确评价: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关注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梭伦 图二商鞅材料二梭伦改革中,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世界文明史材

10、料三(1)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其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三反映了他们哪方面的成就?(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位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图片中的人物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归纳总结。第(2)问,回答“主要历史功绩”,注意言简意赅。答案(1)事件:梭伦:在古代雅典进行改革。商鞅:在古代中国的秦国变法。成就:材料二:梭伦颁布“解负令”;材料三:商鞅废除井田制。(2)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化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1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秦国奴隶主操纵着国君废立的大权,使秦国国君像走马灯一样频繁代替王室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秦国的东方劲敌魏国,经李悝变法后日益强盛,夺走了秦河西之地;秦国失去了东边的大河屏障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深为他国轻视。”新资治通鉴革新篇材料二“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12、学知识,列举出商鞅变法中“强国”和“利民”的措施各一项,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启示?(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国国君像走马灯一样频繁代替王室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秦国的东方劲敌魏国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君频繁更换、王室与贵族矛盾尖锐、魏国威胁秦国安全、秦国落后等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方面列举出商鞅变法中“强国”和“利民”的措施各一项。再从勇于创新等方面回答启示。答案(1)原因:国君频繁更换,王室与贵族矛盾尖锐;劲敌魏国日益强盛,威胁秦国安全;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2)强国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利民措施: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启示: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