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交大附中分校魅力教师评选第一阶段公开课中图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三框题: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教学设计任教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一、3班课题:全球气压带风带授课教师:王玲玲授课时间:2015年11月18日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气压带、风带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支柱性内容,它由三圈环流而产生,因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因海陆分布而进一步复杂化(断裂成大气活动中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都对某地的气候产生直接的影响。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还没有
2、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造成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比较有难度。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地转偏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等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通过假设条件让学生讨论全球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使他们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规律。对于较难理解的空间运动,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能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
3、称、分布、移动规律,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利用在学案上绘图训练和FLASH动画展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为主 、辅助多媒体教学(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五)设计思路:假设一个条件 结论一 单圈环流假设二个条件 结论二 三圈环流假设三个条件 结论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 师 活
4、动学 生 活 动复习【导入】 “麦哲伦与信风带”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提问】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热力环流?3、画出甲、乙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4、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类似的热力环流吗?学生思考回答,回忆起大气运动基本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学生活动】请在学案上画出热力环流图。讨论分析:我们在学习赤道与两极之间的环流时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新课学习【情景设置】:假设一:地表均一、 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思考一下,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大气如何运动?在老师引导下思考、画图完成【单圈环流】【情
5、景设置】:假设二:地表均一、地球自转。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大气又会怎样运动?带领学生完成【北半球三圈环流】。【注意突破难点】讲清过程、提醒极锋、说明什么是三圈环流。并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名称、分布规律等方面特征。引导学生由气压差推导出风带的形成和风向。在老师引导下思考、画图完成【北半球三圈环流】能自己正确地绘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式意图;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知识。【关于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性质】教师讲解示例、学生合作分析其他的内容。并解释“信风带”的成因。初步了解受不同的大气环流的形势控制会形成相应的有差别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学
6、以致用】:解释世界多雨带、少雨的分布。【情景设置】:假设三:地表均一、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如何随太阳直射点做季节性移动?观看动画,总结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识记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悬激趣,以趣促学,自然过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而新地理课程标准又强调地理课堂最主要的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麦哲伦与信风带”这个故事
7、引入新知,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利用学案、版图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借用数学假设论证的方法,这样呈现新知,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打造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学习的效率,将难点突破。在学习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的时候,大气运动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采取先让学生研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易于理解。如果没有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学习上就显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学案,让学生动手、动脑,注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绘图能力,并落实知识点。在难点学习时,安排小组活动的形式,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四、可以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多安排些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