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营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B. 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 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D. 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
2、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精耕细作C. 自给自足D. 男耕女织【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ACD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小
3、农经济B. 商品经济C. 消费习惯D. 畜牧业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养牛、种田都是农业生产场景;养猪以避免去集市交换、养鸡以换取某些生活必需品,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正确。B项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信息与消费习惯不符,排除C。古代农耕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畜牧业发达不可能发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4.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A. 商帮主要从事长途取运B.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C. 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D.
4、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徽商黄崇德将经商资本投资田地的史实说明当时抑商政策松动的状况下商人受到传统重农意识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商帮长途贸易的情形,排除。B项,黄崇德获政府许可经营食盐贸易,不代表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材料现象反映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意识,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5.“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 商代B. 西周C. 春秋战国D. 西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
5、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之后,经历了石锄耜耕阶段。故“开始被取代”是在商代时期,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开始”,排除。【点睛】首先分析“砍山”“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6.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 汉武帝时期B. 康熙时期C. 雍正时期D. 乾隆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依据材料“粉彩瓷器烧制技艺”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B选项正确。
6、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不是汉武帝时期;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制瓷工艺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出现不是在乾隆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A. 发明缂丝技术B. 推动棉纺织业发展C. 开始养蚕缫丝D. 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7、。根据题干材料 可知考查的是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所以B符合题意。而A是丝织业,显然不正确。C出现于古代社会早期,可排除。D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8.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 已发展为一个商业城市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景德镇出现许多靠出卖劳动
8、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选A;材料反映景德镇是一座以制瓷为主的工商业城市,排除B;C中“全员”太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的信息,排除D。9.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B. 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C. 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 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
9、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体现的是汉代长安城市坊分开的布局,因为居住区不能从事商业交易,所以这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这反映了商业繁荣与城市布局相联系,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西汉未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核心信息是长安九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汉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汉代长安城以军事和政治职能为主,故D项错误。【点睛】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中的“而”表示转折,材料的核心信息在“而”后面,由此排除C项。10.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
10、”。这段话表明当时: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这表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正确,选D;封建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错误;材料反映农民生活贫困,但不涉及政治地位,错误;故排除ABC,所以选D点睛: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法律贱商人”与“重农抑商”对应;“商人已富贵”与“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对应;其次理解“尊农夫”“农夫已贱”
11、的含义;接着理解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11.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A.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B. 沿街开铺的街市C. 没有行政管理草市D. 地方自治的市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的商业发展。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与居民区相分离,官府设立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A项符合题意。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宋朝以后,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位于城郊和乡下,地方
12、自治的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项。12.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并”字,因此称做“井田”。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直接导致图地兼并问题的产生B.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C. 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D. 维护农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崩溃,取而代之的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故AC项错误。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维护贵族利益,故D项错误。13.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
13、,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朝C. 汉朝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所以答案选B。A不符合所学,排除;CD在秦朝之后,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14.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
14、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妨碍了中国产品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从而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正确;海禁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15.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这种政策的表现有宣扬“农为天下本务”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着重发展对外贸易对商业加征重税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为宣扬“农为天下本务”,以农业为本,统治者往往对商
15、业加征重税以抑商,故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有着重发展对外贸易,故、错误。故选C,排除ABD。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A. 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 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 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利权的丧失是由于战争的失败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而非政府管理不善,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列强压制民族工业,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外商人勾结,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16、,中国商人利用外国庇护规避国内不合理的秩序,故体现出民族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故D选项正确。17.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C. 重工业发展迅速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经济侵略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D,A正确;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沿海地区,排除B。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发展缓慢,排除C。18.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
17、、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描述,并结合19世纪4060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
18、除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时间限定。19.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C.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 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
19、力,故选D;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排除B;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C。2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A. 清末“新政”时期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
20、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以看出,这是国民党1935年进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所处时间段是从1927年到1937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答案为D项。ABC项,清末“新政”时期是1901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3月10日,北洋军阀时期是19121928年,都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21.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A. 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B. 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C. 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
21、确分析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根据这一情况,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这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6年八大召开时中国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22、主义”的总路线,才导致经济建设的冒进;D选项错误,八大召开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A. 一五计划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这种优势地位”指的是“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大幅增强的途径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23、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是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部调整,不是成分的增长,改革开放保持了所有制的稳定,故排除ACD项。23.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 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要求大办工业、大练钢铁,城市
24、需要大批工人,因此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C正确。“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A错误。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而大跃进是左倾思想,B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大跃进使大批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八字方针”中的“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又使人口从城市流回农村。学生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题目现象进行分析。24.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
25、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A.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C.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须借鉴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
26、继承性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定均符合国情,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正确。八大提出尽快将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似,故正确。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不符合要求,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八大精神,故正确;因此,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性决策出自于A.
27、 中共“八大”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当时我国确立的是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28、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27.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处于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可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19191949年,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向社会主义过渡指的是19491956年,以国营经济为主,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
29、;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公有制经济,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28.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 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年代是不可能有QQ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三毛流浪记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
30、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代符号29.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A. 玉米和马铃薯B. 小麦和水稻C. 马铃薯和小麦D. 水稻和玉米【答案】A【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主要是从1685-1790年,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传来的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使得人口温饱问题得以满足,人口激增,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中国传统的农作物,不是外来的;C选项中小麦不符合要求;D选项中水稻不符合
31、要求。30.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 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 世界各民族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C. 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D. 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的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结合全球史观来分析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故答案为B项。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欧洲”的表述立足点是欧洲,与材料中“人类历史
32、”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是在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新航路开辟”不符,排除;D项,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的中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中“新航路开辟”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
33、: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故甲错误;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这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乙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为主要标志,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故丙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使德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故丁错误。故说法正确的有2个,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再紧扣题干关键词,逐一分析判断选项,即可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2
34、.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福利国家”日渐完备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福利国家”日渐完备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与工业革命没有关联,故排除;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项正确。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3.福特汽车,它的
35、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A. 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B. 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C. 全球化扩展到生产领域D. 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答案】C【解析】材料“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体现出生产领域的全球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故A项排除;材料“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说明D项错误。点睛:“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是关键信息
36、。34.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环境污染日益突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所以正确;通过材料新兴可以看出,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所以正确;材料体现了国际合
37、作,但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体化程度加快,所以排除。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排除。35.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A. 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B. 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 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D. 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有效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由引
38、文“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可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故B项正确,AD项错误;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全球部署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扩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共30分)36.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
39、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材料二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材料三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途径。
40、(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这些“计划”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2)“计划”: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作用:缓解了失业压力,缓和了劳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3)组织:
41、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影响:有利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协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中时间“1500年前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进程即可。第二小问“途径”,根据材料中“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得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根据所学得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2)第一
42、小问“计划”,根据材料重“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知识可知这一“计划”是以工代赈。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进而早日摆脱危机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3)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众“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三大国际组织是: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指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主要突出三大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和规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全
43、球化方向发展。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二、要从实际出发制止对小房产和农场取消偿还抵押所造成的悲剧和日益严重的损失。要坚持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演说材料三、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
44、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亚当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出了什么经济政策?他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自由竞争。
45、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2)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3)紧缩货币,削减开支;企业民营化;减少对福利的投入。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开始复苏。【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反映了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而具体内容,可结合材料中“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的内容来回答。(2)材料二反映了政府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原因,即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回答出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即可。(3)具体内容可结合材料三中“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来回答。通过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使英国逐渐从经济滞涨中解脱出来。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