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915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据统计,1952年我国在各类工业城市建设中,如包头、大同、抚顺等具有明显资源性特征的资源型城市约为1/3,1954年的比例约为1/3以上。这一现象(A)A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 B旨在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导致了工业城市建设比例失衡 D反映了国家工业建设重心转移解析: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的重视,说明政府注重工业建设中的资源开发,这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A项正确;对资源型城市的建设意在进行工业化建设,B项错误;C项夸大了该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

2、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A)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解析:题干“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反映的是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这与苏联片面强调重工业不同。可见,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时间“1956年”,当时中国在经济上还没有犯“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56年“一五”计划即将完成,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3、应排除。3下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B)(摩托车牌上文字分别是“工业化”“农业合作化”)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解析:根据“农业合作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就涉及到农业合作化运动,故B项正确;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4、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劳动竞赛,不是社会主义改造,D项错误。4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间,全国城市人口由5 765万增加到9 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 840万增加到5 470万,仅增加了13.03%。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D)A农民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C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D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解析:农村人口大量前往城市主要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劳动力,故D项正确;农民的迁移与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城市

5、人口增加不能够得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故C项错误。5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A)A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C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依据“1953年”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材料反映的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是为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1953年的社会大背景,排除;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

6、得到恢复,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6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B)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 163.416 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相比较1952年,1957年时,我国棉布、粮食、盐等相关民生的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

7、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标志着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8月底9月中旬12月底人民公社(个)8 73016 98926 578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3 7788 12212 325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30.465.399.1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4 3284 7814 637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C)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20世纪五十

8、年代初,农业改造后建立了农村土地公有制,直到现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一直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和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经济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项错误。8“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9、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解析:近代我国沿海工业发展较好,工业基础好,“一五”计划“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有利于发展内地工业,对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排除D项。9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

10、3%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开展“大跃进”运动C全国大办人民公社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A项时间不符合,符合题意,故选A项;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1960年我国农业、重工业、轻工业比例失调,增长率相差很大,联系所学可知,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是重要原因,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D)A中国

11、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左”倾冒进)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实事求是,把握机遇)再到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所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属于外因,不起主要作用,均排除。11下面

12、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C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饼形图可知,1957至1961年生活资料的进口比例增多,中苏关系恶化使得苏联撤走在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中国面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使得生活资料进口增多,故C项正确;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961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1962年9

13、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D)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解析:“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做法不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因此这一条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排除;人民公

14、社体制正式废除是在1983年,排除B项;这一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没有关系,排除C项。13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D)A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D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材料中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农民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指的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故选D项;

15、土地流转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而材料的改革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特点,排除B项;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农村改革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排除A项。14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

16、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项不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项不正确。15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D)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C农

17、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解析: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不可能导致农机工业生产总值先降后升,故A项错误;B项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故C项错误;农机工业总产值大幅回升,说明销售量大大增加,这和农村经济活力增强,需求量增加有关,故D项正确。16读下图,据此可知(A)A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B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C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D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解析:从图示信息看出,深圳、珠海等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增长趋势,深圳、珠海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汕头、海南,说明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故A项正确;图示

18、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排除B项;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有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信息,无法体现“多层次”的特点,排除D项。171980年10月,湖北日报刊文道:“以往由商业部门统一经营鲜鱼,从收购到供应,往往把活鱼盘成死鱼”,“现在群众不仅能吃到活鲜鱼,而且在农民出售水产品的摊位上,有活鲫鱼、桂鱼等40多个品种任你挑选。”由此可知,当时(C)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扩大C农产品市场出现活跃局面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民可自由地出售自己的农产品,说明农产品市场趋向活跃,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开始

19、于1978年的“包产到户”,A项错误;农民自主经营权扩大开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D项错误。18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C)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解析:“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

20、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B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19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C)决策类型五年计(规)划决策主体决策方式“一言堂”决策二五、三五、四五国家主要领导人个人决策内部集体决策一五、五五、六五政府内部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咨询决策七五、八五、九五政府内部外部精英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集思广益决策十五、十一五政府外部精英公众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C经济决策民主化

21、逐渐加强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解析:材料体现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决策方式逐渐由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等形式的转变,说明中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渐进变革性,体现出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改革决策方式变化,企业和地方积极性调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原则,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并没减弱,故D项错误。20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B)A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 B资源配置的转变C经营机制的转变 D流通体制的转变解析:

22、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在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转变,是为资源配置方式变化服务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5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23、题的决议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材料三: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材料四: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以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食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2)

2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凤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2分)(3)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4分)答案:(1)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左”倾错误未根本纠正,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2)实行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改革开放后,粮食总供量大幅度提高(或粮食增收、进口增加);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坚定不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25、成理也可)22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到

26、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 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材料三:“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3分)(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4

27、分)答案:(1)态势:曲折发展,1978年后相对稳定。A到B因素: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到D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得到较快较稳定发展;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技术,融入世界。(两点即可,只答政策)(2)特点:起点低,基础弱;发展速度由慢到快;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大;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答任意三点即可)(3)进一步深化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减少他们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8、。(两点即可)23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阅读下列图片:(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4分)(2)依据材料二中图1、图2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兴起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

29、运动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8分)(3)依据材料二中图3、图4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实质。(4分)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或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省凤

30、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历史必修二教材材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

31、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材料三: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外汇储备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贸易伙伴1978年206亿美元第22位/45.3%几十个1997年3 250.6亿美元第10位1 399亿美元86.9%229个改编自苏星的新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重大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该决定的历史意义。(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在此期间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6分)答案:(1)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济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标志: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3)举措: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长三江、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从“复关”谈判到“入世”谈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