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综合测试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全盘集体化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
2、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解析: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村方面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解决措施,而非“引发”,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3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C)A放
3、弃了“共产主义理想”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说明他认识到余粮收集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4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B)A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B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表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
4、正确。5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A)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余粮收集制D禁止自由贸易解析: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A项即是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6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
5、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D)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析: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7苏联作家格罗斯曼的不朽名著生存与命运,详细记述了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社会状况。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该书中的是(D)A工业生产部门被全面控制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不是斯大林的
6、举措,故正确答案为D项。8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C)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表明苏联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尽量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9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B)产品项目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3 5506
7、8006 440石油(万吨)1 6011 9002 140生铁(万吨)338800616钢(万吨)1 430830592汽车(万辆)0.072.39拖拉机(万台)0.134.89A.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解析:材料中各“产品项目”都反映了工业的大幅度增长,故B项正确。10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B)A破
8、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管理,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B)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
9、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可知,所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提倡玉米种植,不符合苏联的国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故B项正确。1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D)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
10、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
11、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
12、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6分)(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8分)(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6分)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3、(2)实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意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原因: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意义: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14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
14、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
15、序渐进地进行。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不同主张: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4)意义: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