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542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 考点过关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考点过关(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没有病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没有去接。电话固执地响着。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有人敲门。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进来了。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

2、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

3、,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

4、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 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跟我们回去。”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

5、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就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B“桌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醒。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答:_(3)小说结尾“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

6、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从故事情节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答:_(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两个都自称没有病的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_(1)解析:A项,老人怔了一下的原因是,“他”客气地问了一声:“大爷,你有什么事?”这让老人感到少有的温暖。B项,纵观全文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真实身份。答案:AB(2)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以下特点。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二、结尾出人意料。解答时要纵观全文,思考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

7、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妙处。答案: 小说开头并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上了年纪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中年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才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医护工作人员”在到处寻找的“病人”。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时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层含意,二要结合全文分析其深层含意。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归纳出本题的答案。答案: 在情节上:呼应了题目“我没有病”,引发读者思考谁才是真正有

8、病的人;办公室真正的主人现身,进一步解开了读者对主人公真实身份的疑惑。在内容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丑恶的人和事的辛辣讽刺,抒发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无限忧虑之情。(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反映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此题为半开放性题目,答题时既要概括文本的中心思想,又要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回答时,首先要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要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准确做出究竟谁有病的判断。然后考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谈对这两类人的看法,并得出结论,但得出的结论不能游离于小说的主题之外。答案: 小说主人公,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那个“睡眼惺

9、忪、大腹便便的家伙”,他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作者用他来隐喻病态的社会。联系现实略。(注意:谈自己的看法时,考生可以从现实入手,首先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他们的表现对社会的作用或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在分析并得出结论时,应与小说的主题保持一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偷 父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换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

10、然听见声响,循声望去,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窗帘叉子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着窗帘叉子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

11、个处境?”他叹了口气:“唉,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在离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灯光下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

12、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

13、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在了井底下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

14、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

15、渐变得冷漠。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2)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答:_(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答:_(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 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1) 解析:C.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D.第一次想报警

16、而没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 E“我”若有所失,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答案:AB(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解答这道题应从两次感动的程度上入手,理解为什么“我”会对两件事有不同程度的感动。答案: “也就是鼻子酸了酸”是因为,“我”虽然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我”见怪不怪了。“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是因为,“我”对偷“父”少年非常理解和爱怜,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3)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少年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对于这个人,“我”对他有愤恨和同情,同时也有强烈的救治愿望,这些都源于少年给“我”的印象

17、。少年虽然是个窃贼,但是解题时应该从小说的主题出发,多角度分析。答案: 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敬佩。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4)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在探讨小说情节的合理性问题时,一般可以从人物性格的表现、情节的连贯性和主题的表达等角度思考。无论是答“合情合理”还是答“不合实际”,都能在这几个方面找到理由。答案: (1)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

18、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2)不合实际。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我去寻找路小丫了闫玲月 雪下得这么大,娘今晚会早些回家吧。路小丫张开嘴巴呵着凉凉的小手,一团白雾在手心里飘散。炉火仿佛失去了动力,火苗微弱地摇摆着,路小丫连忙添进一铲子煤面。炉内腾起一条火龙,迸发出

19、生命的热量,把她的脸蛋烤得红扑扑的。 “吱扭”一声,门开了,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路小丫赶忙拿起毛巾为雪人打扫满身的雪花,雪人眨眼间变成了亲切的娘。娘问小丫饿坏了吧,小丫摇头。娘把裂满血口子的手伸向胸前,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说,快趁热吃吧。路小丫接过烤红薯,一缕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勾起她的食欲。路小丫细心剥去外皮,让它露出烤得焦黄的薯身,递到娘的嘴边说,娘饿了,娘先吃。娘轻轻咬了一小口,笑眯眯地说,娘的小丫真懂事。红薯又被送到路小丫嘴边,小丫张开嘴巴高兴地吃起来。 绵软甜香的烤红薯温暖着路小丫的童年时光。娘不是亲娘,路小丫是烤红薯的娘在路边发现的。那个冬天真冷,冻得路小丫都快哭断气了

20、,娘一狠心,捡回她的半条命,取名路小丫。娘没旁的亲人,就把路小丫当成亲闺女养活。娘没别的本事,以烤红薯为生。路小丫幼时睡觉总喜欢佝偻着小身子往娘的怀里钻。懂事后她对娘说,娘身上有一股好闻的香味。娘笑了,这丫头,娘又没钱搽脂抹粉,哪来的香味儿。后来她才懂得娘身上的香味儿就是经久不散的薯香。路小丫每晚在散发着阵阵薯香的娘的怀里安然入睡,一睡就是八年。 八年后的一个下午,路小丫家里来了一个女人,女人与娘说了好久,不断用手帕擦泪。女人朝路小丫伸出嫩白的双手,路小丫躲到娘的身后。娘脸上挂着泪珠,笑着说,去吧孩子,这是你的亲妈,你们两个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路小丫舍不得离开娘,两步一回头,娘说,走吧孩子

21、,那个家才有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女人要带路小丫上车时,娘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递给小丫一个小包袱,说,娘能给你的只有这么多了。路小丫抱紧小包袱,一路上不曾松手,不必打开她也知道,里面是娘亲手烤的红薯。 来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房子里的一切在路小丫眼里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包括那个让自己称呼她为“妈妈”的漂亮女人。 妈妈说,路小丫这个名字太土气了,得先改个名字,爸爸姓陆,不如就叫陆小雅吧,虽然只取谐音,意义上却有了天壤之别。陆小雅被高价送入一所重点学校,同学们只知道她叫陆小雅,路小丫的名字随着她的记忆淡去了。 陆小雅的妈妈发誓要把女儿培养成如她当年一样出色的舞蹈演员。陆小

22、雅每天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功,妈妈就是她的老师,严厉的眼神严厉的话语,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 陆小雅清楚地记得,那次,她在一家大商场外闻到一股久违的香味,就不由自主地一路追寻,终于在拐角处见到一个烤红薯的,陆小雅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万分,抓起一个烤红薯就吃,才吃两口就被随后赶来的妈妈一巴掌打掉在地,妈妈说,真丢人,这是咱们吃的东西么! 陆小雅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上学练功吃饭睡觉都在妈妈的关注中。陆小雅朋友很少,话语很少,没有谁见她开怀大笑过,妈妈却说女孩子矜持点好,这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有一天矜持的陆小雅突然失踪了,如同一只断线的风筝不知去向,只给妈妈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去寻找路小丫了”

23、。(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中“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与娘“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形成冷暖对比,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娘对路小丫的疼爱。B在寒冷的冬夜,母女二人吃烤红薯的这一幕,生动地表现了母女情深,也为最后写“陆小雅”的出走设置了悬念。C“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这是因为娘不希望路小丫的亲妈看到她为路小丫烤红薯。D在亲妈那里,“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是因为她还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还沉浸在对娘的思念之中,也不能明白亲妈的期盼,误解了亲妈的严厉。E小说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视角,这样能更好地展示路小丫在两个不同家庭里的生活,更好

24、地写出她的心路历程。(2)文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3)小说多次写到烤红薯,请结合文本说说烤红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陆小雅留下纸条,说要去寻找路小丫这一举动的。答:_(1) 解析:B.不是设置悬念,是作铺垫。C.娘死死地关上门,主要是因为她不希望路小丫看到她伤心难过。D.不是因为她不明白亲妈的期盼,而是这个家庭没有娘那样的温暖。答案:AE(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一般而言,回答这类题时,一要弄清环境的特征,二要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三要理解环境描写与表现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四要弄清环境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答

25、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一种寒冷而又温馨的氛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路小丫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寄托了作者对路小丫的命运的美好祝愿。(3)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路小丫的命运与烤红薯密切相关,情节发展也与烤红薯密切相关,烤红薯本身具有的内涵也与路小丫娘俩的思想性格相似。因此,答题时,应将烤红薯与人物、情节、主题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答案: 烤红薯是全文的线索,烤红薯与路小丫的命运紧密相连,小说用它巧妙地推动情节的发展;烤红薯象征着路小丫娘俩所具有的朴素的思想性格,小说用烤红薯暗示一些人已经丢失了朴素的思想性格,深化主题。(4)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

26、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陆小雅”这一举动,可以从是否正确的层面分析,这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有关情节,特别是“陆小雅”身份转变这一点,在明确观点后自圆其说。答案: 这是“陆小雅”正确的选择。她发现自己无法忘记自己曾经是路小丫,虽然这一名字曾随着她的记忆淡去,但后来的经历使她明白,只有烤红薯那样的味道,才是她快乐生活的源泉。她朴素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她要寻找那个喜爱吃烤红薯的路小丫。(也可以有其他答案,如: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冲动的行为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怀念西府海棠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

27、眉宇。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

28、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们。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不敢

29、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是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

30、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们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背人性,

31、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溢满了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愤怒地控诉

32、了“四人帮”一伙破坏美好事物的罪恶行径。B在文章中,作者赋予西府海棠以人的感情,将其被毁说成是“含冤逝世”。C作者在翠柏前出现幻觉,是因为眼前的翠柏是人间的美好事物,作者为之着迷。D很多中国古代诗人都喜欢海棠,但有些大家欣赏海棠之美,却颇以海棠无香为憾。E“四人帮”一伙人是大奸慝,他们违背人性,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尽而后快。(2)试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四人帮”一伙为什么要铲除两棵西府海棠。答:_(3)文中多处写到了古今名人对海棠花的喜爱,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_(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试探究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答:_(1) 解析:A项,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想象的手法

33、;C项,作者在翠柏前出现幻觉是为下文回忆西府海棠惨遭“四人帮”一伙铲除作铺垫,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被破坏的西府海棠的印象之深,感情之浓。答案:AC(2)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主要在文章的第5段和第9段,在答题时要先将与题目无关的内容剔除,然后加以归纳概括。答案: “四人帮”一伙认为养花是修正主义,会玩物丧志;“四人帮”一伙是大奸慝,违背人性,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3)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作者写古今名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也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古今名人为什么都喜爱,而“四人帮”一伙为什么痛恨,两者之间什么关系,把握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 一方面说明爱美是人的天性,海棠花给人间增添美丽,自然赢得人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鲜明的对比,说明他们违背人性,不得人心。(4)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幻觉中眼前的两棵翠柏成了两株海棠,作者沉醉其中;幻觉消失,作者变得茫然、懵然;回忆海棠被毁,作者感到痛心、愤慨;面对现实,作者感到失望、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