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 同步课时训练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B.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D.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3、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
2、愈谦卑。这反映()A.皇权逐渐衰弱B.宦官权力失控C.内阁取代六部D.君主专制强化4、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A.B.C.D.5、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
3、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当时内阁()A.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D.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8、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B.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C.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D.位卑职
4、低但权力较大9、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10、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11、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
5、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历史研究的结论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12、清代军机处设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这一做法( )A确保政治决策的密闭性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体制C有利于清朝史料的保存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3、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
6、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
7、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14、阅读下列材料: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
8、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9、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极端而非完善,排除AC;君主专制的强化必将表现出更大的消极性,因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本身就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一种表现,故选B;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经无法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只是表面特征,排除D。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10、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说明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这种制度显然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故C项正确;内阁权力取决于皇权,不会形成制约机制,也不取决于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故AD项错误;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并不是灵活多变,故B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政事皆决于一身”说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D正确。皇权是明显加强不是减弱,A错误。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不是失控,B错误。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内阁并没有取代六部,C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
11、析:明朝内阁是在宰相制度废除后逐渐形成的,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明朝内阁对皇权没有起到制约作用,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C、D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来看,说明当时内阁地位上升,阁臣特别是内阁首辅的权力有所加强。故答案为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地位上升表明君权不断加强,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6答案及
12、解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反映了内阁并不是固定的中央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A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有固定的职责权限,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而且材料不能说明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并未对内阁权力有很大影响,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
13、力机构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8答案及解析:答案:C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
14、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结合军机处考查史枓实证。军机处的设置是不变的历史事实,之所以题干出现不同的成立年份,主要原因是各学者对军机处研究的角度不同,故A项正确;题干出现不同的年份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罝是为加强专制皇权,并不是随意设置,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C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措施: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
15、扩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内朝、外朝制度。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能:讨论国是;提出建议;起草谕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约;控制决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
16、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解析:1.据材料一中“屡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关鍵信息,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2.解读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的信息,迁移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归纳说明刘祎之不认可“敕书”的原因。3.解读材料三的信息,逐条概括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从明朝内阁的性质、地位角度说明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4.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从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角度,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