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重庆二模,30)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
2、张,排除B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2(2019届湖南衡阳一模,30)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
3、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是反对实行联邦制,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非“一国两制”,况且“一国两制”首倡者是邓小平而不是周恩来,排除D项。3(2019届重庆高三上学期期末,31)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A发挥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选A据材料“1954年12月”“瑞金时代是最清一色的了”“结果是失败了”,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并未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由此可知毛泽东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依所学,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强调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政治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后,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排除D项。
5、4(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16)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代表比例不能反映民众的内心的主观愿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C项;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表述绝对,排除D项。5(20
6、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2)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解析:选B通过题干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进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直接民主”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7、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6(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群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解析:选A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纠正了“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这种有错必改的举措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贯彻执行,故选A项;平反冤假错案保障的是干部群众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排除
8、C项;“已经形成”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7(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19)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修改,这表明多次宪法的修改都是为了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特色,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多次宪法的修改所体现的特点,而不是其具体内容,排除A项;题干述及
9、的是宪法的修改,不涉及法律体系问题,排除B项;强化政府职能与宪法的修改无关,排除D项。8(2019届福建南平二模,31)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解析:选C材料“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即蒋经国作为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的儿子希望父灵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奉献于国家”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故选C项;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
10、是在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排除A项;蒋介石是浙江人,而闽是福建,材料没有反映闽台之间交流的信息点,排除B项;仅蒋经国认可“一国两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而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2019届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31)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A新中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1958年后两岸炮战从不间断到“单日打炮
11、,双日不打炮”,再到“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再到“只打宣传弹”,说明炮战不再具有武力对抗的意义,只是两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故选B项;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使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10(2019届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31)下表为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
12、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上表可知()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解析:选B香港回归是1997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11(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16)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
13、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解析:选C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未涉及两岸统一的内容,故A项错误;依所学,“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两岸交流合作的主旨不相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继续与中国大陆
14、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说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主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的交流,而不是强调“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12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解析:选C“一国两制”是中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故A项错误;国际社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与台湾断交,主要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故
15、B项错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与台湾断交,同时也表明,中国提出“一个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在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更多表明“台独”不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16、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
17、制度的变化材料三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
18、史实加以说明。(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省略号前后的信息从法律的制定以及法律原则、法律内容上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三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分别概括其表现;第二小问,前者注重吸收外来文明,后者注重继承传统,结合所学,中国的法制改革依旧在专制体制的框架下,而英国是限制王权,走向民主。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得出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民主法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
19、治体制。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
20、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
21、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
22、析: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要结合史实,逻辑清楚,观点明确。注意题目对中国史的限定。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根据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提炼出一个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评述这一观点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列举史实指出道路的曲折。可以从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方面说明;其次,指出为什么宪政道路在中国这么曲折,找出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国情,历史传统,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等方面分析;最后总结出制约宪政的因素,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即解决了哪些问题才能使宪政之路畅通。阅读材料我们
23、还可以提出以下观点: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进行评述;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从目的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皇位永固”;从内容看,以保障皇权为核心;从结果看,最终成立了“皇族内阁”,证明这是场骗局,立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
24、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中国近代立宪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并不在文化上。对宪政采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宪政毕竟是舶来品,我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民族救亡。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群众基础不一。分析制约宪政的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示例二)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1901年后,
25、在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并在世界民主宪政潮流的冲击下,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从内容看,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开始推进了法制建设;从影响看,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宪政素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一些启示,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变革。1911年,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在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
26、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该约法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伟大意义,开创了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最终为中国实现宪政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英美宪政的确立,为他国提供了一种政治体制模式。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的不朽主题。(示例三)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