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第三节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 1.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表现的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2.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3.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考点一 分析文体特征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
2、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知能 构建 从哪些方面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一、选材方面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二、组材方面 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
3、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详略详写读者陌生的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略写读者熟悉的与主题有关联,但不是很密切 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即学 即练 1.(2015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第二节考点二朱东润自传)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
4、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答案 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
5、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一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
6、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折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
7、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 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
8、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
9、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的?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答案 选材:从“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两个角度。组材:(1)注重时序;(2)详略得当。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思维建模 分析文体特征2要领 1.一
10、般和具体结合 我们在对文本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特征。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而必须懂得去对它们做“效果”分析。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的方式会给他的表达带来怎样的好处;二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考点二 分析表现手法4角度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和散文,可以说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都与传记相通。由于传记的文体
11、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知能 构建 1.从侧面表现传主 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写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3.
12、由点及面,化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传主再加上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即学 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我
13、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
14、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
15、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16、。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1)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解析 结合文章第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
17、,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 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段和最后一段。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
18、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答案 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1.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2.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特征。3.使传主的
19、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4.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即学 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6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依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29年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
20、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冼星海用音乐作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考点分解训
21、练突破聚焦提升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
22、,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1939年初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
23、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黄河大 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
24、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本文在追述冼星海的往事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运用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加以赏析评价。答案 因为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更不添枝加叶。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冼星海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在法国作曲获奖,冼星海竟“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却仍努力学习的境况。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
25、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引用内容 引用效果 直接引用 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
26、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即学 即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注】“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
27、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
28、味恬静”。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的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
29、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
30、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
31、消说。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
32、引用的作用。答案 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侧面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角度 分析鉴赏 传记的类别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语意和句式 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修辞的角度 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
33、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语言 风格 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即学 即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的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
34、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为过一个好学生,他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对他无可奈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小波自小和我投
35、契,一块捣乱,一块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轻。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迷。诙谐是小波的另一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话题。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连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当时的北京郊区,
36、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神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脚下的路好
37、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粘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铰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在我看来,每一个
38、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答案 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
39、。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的认识与表达,关于“内丹”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思维建模 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4要领 1.洞察传记本质,牢固树立手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观念。2.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3.熟记常用手法,牢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娴熟运用手法术语。4.规范表述,减少失误。(1)按“套路”出牌,从准确判断手法技巧,到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手法技巧的作用,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切忌盲目杂乱。(2)用“套话”答题,即运用专业术语组织答案,但又不能生搬硬套。每一篇传记、每一道题目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放之四海而
40、皆准的标准模式,“套话”需要灵活运用,需要具体内容的充实,否则,就是没有实际内容的花架子。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以本为本,知能迁移 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 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经典 聚焦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本文是一篇由传主本人口述的自传,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提示】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巧妙,富有特色。作为党的领袖和政治家,毛泽东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把革命斗争中一些常用的政治术语融入家庭琐事的描述当中,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而幽默。如:“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这个情形之下
41、,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内战”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在反抗父亲时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与父亲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本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提示】事件更真实可信;自传贴近人物心灵,字里行间流露着自然、亲切与真实,传主在回忆中叙述饱含情感,易打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语言个性色彩更浓厚,所叙事情多含自谦意味。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3.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试找出两三例与传主逃学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提示】(
42、1)逃学的细节:关于小孩子打架的细节;关于爬山、翻筋斗的细节;关于划船的细节;关于下河洗澡的细节;关于赶场集的细节。(2)这些细节描写,把传主逃学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在“饱览”了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新鲜的生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4.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提示】一上来就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通过演讲的内容透出杨振宁的自豪,点出了杨振宁获奖的原因;紧紧扣住题目“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
43、文化的骄子”。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训练 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只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
44、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
45、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气一般在升华
46、: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两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 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
47、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1.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答案 描写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考点分解训练突破聚焦提升2.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答案 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