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I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8页,共8页。全卷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14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或第II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24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府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2、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重视分权和制约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答案】B考点: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四个选项均是属于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但是本题材料所反映的却仅仅是“重视分权和制约”的特点,例如材料中的“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典型的分权思想,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则是典型的权利的制约思想,要注意并列、“对掌”等关键的字眼,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25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
3、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答案】考点: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慢慢出现,土地的“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其实也就是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26“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材料
4、“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可知,“乱”之所以起,是“不相爱”。分析选项,C项“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与此意相同。故应选C。27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D甲午战争前中国惊呆化停滞不前【答
5、案】C考点:甲午中日战争。材料对鸦片战争前中日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而中国在经济方面相对落后,旨在突出近代化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所以选C2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答案】D考点:西学东渐思潮。“首先变革人心”说明应该新文化运动;“然后改变政令”,对应的应是辛亥革命;“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说
6、明最后发展经济。与此解析相对应的是D项。ABC皆与材料不符。29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材料“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及所学可知,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所以C项符合
7、题意;近代外来侵略是造成衰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B内容与题干材料相反;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早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形成,故D错误。30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答案】C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
8、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意思衔接不紧密,不准确。而C项,中美敌对关系开始改善,是题干材料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准确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31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
9、中国的改革开放。依据所学,1984年前后,中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故D项应排除;A、B项都是出现在1992年,故排除;改革开放激发了国人的创业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32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
10、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说明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分析选项,A、D与题意不符,排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故C项错误。所以应选B。33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答案】D考点: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本题
11、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可知是时代发展了,形势变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缓和矛盾调整了统治政策,D正确;A放弃错误;B至今也没实现;D不符合史实。34(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
12、夫改革( )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答案】B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揭露、批判斯大林个人,而不是批判斯大林模式,这实际上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从属于B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排除。35据报道,“几乎所有的新兴国家都优先选择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组成的基准性货币篮子,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近年来这三大货币之间的波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毫无规律。很多人开始怀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厌恶自由浮动时代的黑
13、暗。”对这种“怀念”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规范世界货币金融秩序 B希望强化美元对世界的作用C要求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主张提高欧元的世界影响力【答案】A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近年来这三大货币之间的波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毫无规律”可见人们怀念过去是由于三大货币的浮动没有规律,即反应出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由此可以得出A项正确第II卷(非选择题)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
14、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摘编自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早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时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材料三: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
15、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1)依据材料一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6分)(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
16、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9分)【答案】(1)影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范本。(2分)(2)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3)评述: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3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3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3分)考点:罗马法的影响
17、;农业的发展历程。(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的信息可归纳出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的信息可归纳出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范本。(2)从表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内容”一栏信息中,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总结为生产
18、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农业经验总结(农业著作)等方面的表现。从土地资源(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农业政策及观念(重农抑商)等多角度回答“精耕细作”特点的原因。(3)从材料的关键句中归纳总结重要举措,如“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颁布莫里尔土地法,通过海契法案,批准史密斯利弗法”、“坚持科研导向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等,分别突出“农机发明”、“农业技术”、“法律体系”等关键点。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
19、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1:中、英两国外交目的不同(2分)说明:英国所处资本主义阶段,目的是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仍奉行朝贡外交,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4分)信息2:英国礼单有天文仪器、工业和军事设备等;中国礼
20、单主要有手工业和农业产品。(2分)说明: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4分)(本题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考点:近代中西对比。考查阅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信息的归纳的可以从两国交往的目的以及礼单的内容两个方面归纳即可,结合两国的实际情况、外交政策及时代背景进行归纳说明即可。首先,从材料的礼单上可以看到,英国的礼单上有近代工业产品,而中国的都是一些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这说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明显不同;其次,结合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的特点及近代西方的对外政策可知两国的对外目的截然不同,一个是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依然进行着传统的朝贡贸易;而另一个
21、则把魔爪伸来,为自己的工业品开拓市场和原料产地。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
22、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路径。(6分)(2)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9分)【答案】(1)西方:思想(精神)制度器物;(3分) 中国:器物制度思想(精神)(3分)(2)相同点: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2分)经济上的工业化;(2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2分) 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分)(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法,给2分;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
23、”等,给1分)考点:中西方近代化的途径。(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近代化的途径。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途径。(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本质上:都
24、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按照洛克的分权理论,国家政治权力应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定期开会,通过法律,但议会不能干预法律的执行。行政权属于国王,国王指导法律的执行,否决议会法案,使议会不致夺取全部权力而破坏“公民的自然权利”。联盟权亦属国王,即由其处理宣战、媾和等外交事务。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
25、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关于王权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分权论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洲在经济、宗教(思想)和政治三个领域中近代化的表现。(9分)【答案】(l)观点:限制和削弱但不抛弃王权。(2分)影响:英国议会通过种种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同时又在不影响国家本质的前提下保留了国王原有的许多特权。(4分)(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资本主
26、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9分)考点:启蒙运动。(l)根据材料“按照洛克的分权理论,国家政治权力应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行政权属于国王,国王指导法律的执行,否决议会法案,使议会不致夺取全部权力而破坏“公民的自然权利”。联盟权亦属国王,即由其处理宣战、媾和等外交事务。“可知限制了王权但又没完全剥夺。影响是对英国的政治制度提供法律依据,通过种种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同时又在不影响国家本质的前提下保留了国王原有的许多特权。(2)注意题干中在启蒙思想影响下,经济上考虑工业革命;宗教上倡导宗教改革,思想解放;政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进而写出它们带来的影响即可。工业革命除了发展
27、了经济,自由主义盛行;宗教改革除了打击了教皇外更解放了思想;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间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
28、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雅尔塔(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9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2分);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2分);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2分)。(2)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
29、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3分);对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3分);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3分)考点:雅尔塔会议。(1)雅尔塔会议是二战过程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召开的背景可由教材内容直接归纳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其他的信息来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 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等表明二战虽然向着有利于正义的一方发展,但要想战胜法西斯国家还需要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同盟胜利后还需要重新分配利益关系,所以召开了这次会议。(2)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
30、手分析,第一个方面是要从其积极的方面分析,它对战胜法西斯势力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它的第一个积极作用,第二个积极作用是确立了战后的秩序。它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
31、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科技发展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9分)【答案】(1)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化;
32、撰写总结性的专业科技巨著,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6分)(2)原因:关注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9分)考点:徐光启。(1)根据材料信息“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说明徐光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推动西学东渐;再结合所学知识,农政全书为徐光启撰写的总结性专业科技巨著。(2)根据材料信息“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 “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等,再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