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晨昏线的判断。(重难点)2.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重难点)3.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重点)自 主 预 习 探 新 知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地球的 导致昼夜交替的产生,各地 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原因:受 的影响。(2)规律:在北半球向 偏,在南半球向 偏,上不偏转。自转温度地转偏向力右左赤道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地方时(1)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将连续两个 12 时之间等分为 小时
2、,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2)特点: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24相同大二、时区和区时(1)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15个经度。(2)区时:把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 。(3)区时换算:同一时区,区时 ;不同时区,采用各自时区;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 个小时;同一日期内,早 晚。24标准时相同1东西三、国际日期变更线(1)定义: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为了消除因地球是 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为了保持 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180180球形
3、(1)昼夜交替现象就是昼夜现象。()(2)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时间。()(3)180经线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4)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为新的一天,以东为旧的一天。()(5)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这条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图示正确的是()A B C D提示:(1)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照亮的一侧为昼,另一侧为夜,即产生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现象是在昼夜现象产生的基础上,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2)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 120E 的地方时,而北京的时间通常指的是北京所在的经
4、线的地方时,即 116E 的地方时。(3)180经线穿过一些政区,为了避免一个政区单位内使用两个日期,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沿 180经线划分,而是略有曲折。(4)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为今天,是新的一天,以东为昨天,是旧的一天。(5)A 由题意知,该河流上游与下游冲刷的方位不同,则可推知河流应该跨越赤道。合 作 探 究 攻 重 难 昼夜交替现象材料一 清钱游履园丛话艺能铜匠: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问题 1(综合思维)古人用日晷、月晷测时是根据什么原理?有什么缺点?提示:根据昼夜交替的现象,一个太阳日 24 个小时。阴
5、雨天没有太阳、月亮,形不成影子,无法测时。问题 2(综合思维)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如何?晨昏线所组成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赤道与晨昏圈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提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表的晨昏线不断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赤道永远都被晨昏线平分,因此,赤道地区昼夜永远等长。归纳总结1晨昏线及其特点(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2)构成(3)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
6、h),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2三方法判断晨、昏线 依据 方法晨线(图中 AB)昏线(图中 BC)图示 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 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 6 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 18 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的分界线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的分界线 1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1)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A B C D(2)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ABCD(1)B(2)D 第(1)题,读图判断图中、点位于晨线上,处于清晨,点位于昏线上,处于黄昏。第(2)题,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图
7、中、均位于晨昏线上,因此其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材料 2017 年 12 月 6 日,西成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设计时速250 千米,全长 658 千米,西安至成都缩短为 3 个多小时,“蜀道难”不再难。问题 1(综合思维)从西安向成都运营的高铁哪一侧的路轨磨损较为严重?提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移,因而西安向成都运营的高铁西侧的路轨磨损较严重。问题 2(综合思维)假如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该如何变化?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变慢呢?提示: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将向左偏,南半球将向右偏。若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地表水平运动物
8、体的偏向将更加明显。若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偏向将不太明显。归纳总结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应用(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
9、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2.“左右手”演示法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具体方法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图所示,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2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甲岸 乙岸 丙岸 丁岸ABCDD 从图中的纬度大小的变化可以判断,甲、乙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左偏,乙岸侵蚀,甲岸沉积。丙、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右偏,丙处冲刷,丁处淤积。由此可确定,最终将与河岸相连的是甲、丁两岸。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有位年轻的孕妇乘
10、坐海轮时于区时 2018 年 12 月 31 日 23 时 30分,首先生下一个女孩,然后过了 1 个小时,又生下了一个男孩。按照实际日期计算,后生的男孩反而是哥哥,先生的女孩却是妹妹。问题 1(综合思维)针对材料中的状况,你知道为什么吗?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下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而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问题 2(综合思维)你能计算出男孩的出生时间吗?提示:2018 年 12 月 31 日 0 时 30 分。归纳总结1地方时的计算(1)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 度 4 分,东加西减。(2)计算步骤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
11、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图为例: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如 ND。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24 时或 0 时,如 NB。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6 时,如 NC。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18 时,如 NA。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 E 点的地方时,以 D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 E 点位于 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 F 点地方时,以 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 F 点位于 B 点以西,应“西减”。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 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度相差 45,时差为 3 小时。
12、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 E 点地方时为 12:00451515:00,F 点地方时为 24:00451521:00。2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1)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7.5)1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W7.5E 为零时区;172.5E172.5W 为十二时区)。(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如西三区中央经线为15345W。(4)区时计算: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
13、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区时差。(注意“”符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3日期变更与日期范围的判断 由于地球自转,一般情况下,地球上都有两个日期,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地方时 0 时经线。(1)两种日界线的区别(2)日期变更的判读 经线展开图示 极地投影图示(3)日期范围的判断 从地方时 0 时向东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 180经线)是新的一天,从地方时 0 时向西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 180经线)是旧的一天。因此若 180经线的时刻是 t 时,则
14、新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 t/24,旧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 1t/24。3读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 7 月 6 日,非阴影部分为 7 月 7 日,回答(1)(2)题。(1)甲地时间为()A15 时 B9 时C3 时D12 时(2)北京时间为()A6 日 8 时B7 日 8 时C6 日 20 时D7 日 20 时(1)B(2)B 第(1)题,从南极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依据题意知阴影部分为 7 月 6 日,非阴影部分为 7 月 7 日,日期划分界线为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和地方时 0时所在的经线,所以只能是左下方的分界线是国际日界线,右上方的分界线是地方时 0
15、时所在的经线。又依据每格 3 小时(图中共有 8 格平分24 小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地方时用“”,得出甲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9 时。第(2)题,图中地方时 0 时所在的经线与 180经线相对,经度为 0。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 120E 的地方时,为 8 时。又依据 120E 位于非阴影部分,日期为 7 月 7 日,得出北京时间为 7 日 8 时。4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 12 月 30 日 12 时(区时)起,经过 5 分钟的航行,越过了 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A12 月 29 日 12 时 5 分 B12 月 30 日 11 时 55 分C12 月 3
16、0 日 12 时 5 分 D12 月 31 日 12 时 5 分B 有三种可能(如图):时刻相同,日期加一天;时刻相同,日期减一天;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相同。核 心 素 养 深 拓 展 地理实践力: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通过实验得出学校操场竹杆影长最短时候(图中日影杆的影子与直线 OC 重合的时刻)的北京时间,求出学校所在地地方时(12:00)和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的时间差,从而求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某日某时,家住淮北的王女士驾车途经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直行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下图所示)。
17、据此回答(1)(2)题。(1)此时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A东 B南 C西 D北(2)若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可能会发现()A雕像的影子变短了B雕像的影子向西转过了大约 30C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D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其左前方(1)C(2)D 第(1)题,读图,根据影长,此时影长与雕像高度相当,所以不可能是早晨或黄昏时间,只能是正午时间。淮北正午日影朝北,该方向是此时王女士的车头的右转方向。所以王女士车头应朝向西,C 对。第(2)题,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太阳高度角已经减小,可能会发现雕像的影子变长了,A 错。此时太阳向西南
18、天空移动,雕像的影子朝东北方向移动,向东转过了大约 30,B 错。太阳位于西南天空,离地平线较高,C 错。原路返回时,车头朝向东,影子朝向东北方向,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王女士左前方,D 对。当 堂 达 标 提 素 养 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A BCDA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导致昼夜现象,不停自转导致昼夜交替。2如果用 a 表示晨线,b 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B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向夜半球过渡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渡的分界线为晨线。A 图为北极俯
19、视图,a 为昏线,b 为晨线,B 图为南极俯视图,a 为晨线,b 为昏线,C 图 b 为晨线,D 图 a 为昏线。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是()ABCDC 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结合物体运动方向及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左北右赤道无”进行判断。4从北京开往西安的 K51 次列车,当其自东向西行驶时,车轮对哪侧的铁轨磨损较大()A南侧B北侧C东侧D西侧B 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一般来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北半球根据列车自东向西运动,而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判断车轮向北偏,则北侧铁轨磨损较大,故本题选 B。5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方时是因
20、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A B C DD 北京的经度大约为 116E,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 120E 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上海的经度约为 121E,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6下列关于 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180经线与日界线吻合B180经线西侧是西十二区,东侧是东十二区C国际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东侧是新的一天D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D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计时的方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将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其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新的一天,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