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361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 专题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高分指引高考阅卷是一项极其紧张的工作,其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评阅时间平均只有数秒或数十秒。因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卷速度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高考阅卷工作的根本原则。而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在答案中展示自己的得分点。一、高考阅卷流程全国各省市网上阅卷的时间一般为9天10天。阅卷第一天上午召开动员会,培训操作要领,之后有专家讲解答案,统一标准,强调“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的总体原则,下午试阅,主要是练习小键盘的熟练程度,从第二天才正式阅卷。为更公平、公正地评阅主观题分数,阅卷工作设定了误

2、差值。每份试卷都要双评,只有分数统一,成绩才有效,如果双评不一致,则交出另一个人进行三评,如果三评与双评中某个分数一致,则另一个就判为无效,如果三评出现三个结果,则交由试题组长仲裁。正常的无效率大约在0.02左右,无效率太高试题组长就会找阅卷老师谈话。阅卷流程一般如下图:通常,阅卷老师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判给考生的分数也在瞬间签出。这样做,可使阅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兼顾了效率;同时也会使那些作答不规范的答卷经受着严峻考验,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阅卷到最后一天,主要是对试卷再进行一轮复查、确认,其中每一处变化和改动必须由组长同意后而由阅卷老师修

3、订并签名。二、得失分因素每年高考完了以后,总有很多同学就会马上估分,可结果自己所估的分与最后高考成绩有很大的出入。同学们认为我的答案与国家给的标准答案意思大体相同、差不许多呀,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高考阅卷除了对照答案之外,还有许多的因素会影响到试卷的最后得分,这就是答题规范的问题。1 在阅卷过程中,不能得分的试卷通常会有以下情况:(1)答案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坚决不给分。(2)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这种也绝不给分。(3)考生答卷由

4、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想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这也不能得分。(4)考生试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尽管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2 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考生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一致,但能够在参考答案之外,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且符合题意。(3)考生试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4)考生答卷规范,序号清晰,回答问题重点突出,地理术语使用规范准确。3 对考生而言,如果想得较高的分数,问题的答案就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

5、(1)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考生的论述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他。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者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者相似。考生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辞到位,一看就觉得非“等闲之辈”。(2)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词。无逻辑性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

6、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渲染。那么,怎样才能是自己得高分,避免失分呢?下面结合典型例题的评分标准,从审题规范、调运知识规范、组织答案规范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三、阅卷现场报告(一)审题规范典例精析(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

7、然原因。(6分)(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

8、,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解析第(1)题,由图知,尼罗河中的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且该河段有多处瀑布,鱼类无法逆流通过。第(2)题,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均位于热带,气温差异不大,排除气温因素。尼罗河鲈鱼的生存环境主要的变化在于湖与河的差异,应从生存空间和饵料两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湖的优势。第(3)题,可借用外来物种入侵的原理理解尼罗河鲈鱼对其他鱼类的影响;尼罗河鲈鱼的特点决定其捕捞方式与原生鱼类捕捞方式不同,其迅速繁殖,促进了专业捕捞业的发展,冲击了当地传统捕

9、捞业。第(4)题,应从尼罗河鲈鱼本身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两个角度分析。评分标准(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分)(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6分)(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

10、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6分)失分诊断(1)因“急躁冒进”而失分:学生在阅读试题的时候因为匆忙或者粗心,导致试题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甚至是遗漏。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在第(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结果审题时落掉了“阻碍”,当然与答案就背道而驰;第(3)题,丢掉了对捕捞业的影响导致失分。(2)因“一意孤行”而失分:学生由于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对某些问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是能把答案给背下来,所以当看到熟悉的设问或者字眼,就想当然的依据自己大脑中的记忆或印象来分析和解答试题。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一意孤行的错误。在第(1)题,

1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结果该生回答了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对自然原因分析不全面而失分。专家提醒1 研究问题设置,抓取关键词,审清题目要求题目里往往对答题会提出要求,如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简述,这对答案的详细程度要求不同。而有些设问有限制性词语,这对我们的答题具有提示作用,如根据材料、据表(一)等。只有弄清楚题目问什么、怎么问,才知道答什么、怎么答,最终才能确定答题方向和思路。(1)审题目行为动词,明确答题要求在高考的地理综合题题目设置中,行为动词大致有:简述、描述、分析、说出、说明、评价、比较等,动词不同,其对答案的得分要求也不同。(2)找出题目关键词,明确答题方

12、向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或者是限制性动词,只有清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了考查范围,才能确定答题方向。(3)注意设问的提示性词语高考题目中有不少问题的设置本身就对答案的出处有提示,这就要求学生要仔细读题,这对一道题目能否拿高分起到关键作用。2 审题干,充分获取有用信息(1)文字材料审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有些文字材料还是答案的来源所在,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回答不全。尤其是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所以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即榨干材料。(2)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读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读图名和表名,因为名称往往告诉我们图

13、表展示的内容,这可帮助我们确定图表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其次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3)地图看地图,一幅地图关键读地图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高考题所给地图是供解题用的,地图给的所有信息哪怕只是一个煤炭的图例,如果没有利用到它来答题,就有可能失分。所以充分利用地图所给信息是学生解题拿高分的关键。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二)知识调运规范典例精析(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

14、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C(昆明为7.7C,成都为5.5C),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

15、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解析第(1)题,材料示意与成都和昆明对比,所以应排除纬度和海拔两个因素,应从地形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分析。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挡冷气流,所以受冷气流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使河谷处气温升高。第(2)题,应从气温、晴雨、风等方面描述。攀枝花位于背风坡,云雨天气少,晴天多;受到北部山脉阻挡,风力弱;气流运动弱,气温高且变化小。第(3)题,应从污染大气的来源和扩散两方面分析。工业以重污染的钢铁工业为主,废气排放多;河谷地形封闭,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

16、气流,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不利,所以空气质量不佳。评分标准(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8分)失分诊断(1)因“张冠李戴”而失分:即表现为学生由于对题目要求没有审清楚,或者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点而导致“

17、张冠李戴”现象的出现。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在第(2)题中,分析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描述天气状况应首先描述阴、晴、雨等天气现象,再描述气温特点,这是一个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该考生却是回答了当地的冬季气候特征。(2)因“生搬硬套”而失分: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迁移不足,对题目中出现的新情境、新问题不会分析,只能对知识进行“硬嫁接”,寄希望于误打误撞。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在第(1)、(2)题中,考生没有分析地形对于气温和天气的影响,第(3)题,纯粹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专家提醒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的范围后,就要立即回顾和调动知识。其主要方法有:

18、1 利用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对教材中的核心基础知识、规律和原理必须准确掌握,以便在考试中能直接调用。2 利用知识内涵,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内涵与题目要求,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找到所学知识点与试题材料的结合点,找到可用知识点。3 依据设问,有效调用题目的设问给我们规定了所需要的知识和范围,依据设问就可以有的放矢,我们调运知识也就有方向和目标。(三)组织答案规范典例精析(2013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

19、车使用乙醇汽油。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6分)(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6分)答案(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解析(1)本问考查工业区位分析。巴西的乙醇生产,应从自然因素(原料)、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以及巴西能源状况来思考。(2)我国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利是缓解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弊是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评分标准(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6分)(2

20、)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4分)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2分)失分诊断(1)因“重复建设”而失分: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围绕一个得分点做重复式的工作,用不同的词语、表述方法在重复说一个意思。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重复建设的错误。在第(1)题中,考生反反复复就是说巴西的甘蔗产量大,但对于市场和石油资源短缺却没有分析。(2)因词不达意,甚至是自相矛盾而失分:主要表现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但是因为表述不到位而未能找到得分点;或者是组织的答案逻辑和层次性混乱,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犯了词不达意的错误。在第(2)题中,以甘

21、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并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只会“缓解”;同时“粮食多余”与“粮食较少”自相矛盾。(3)因卷面不洁而失分:主要表现为字迹潦草,阅卷老师分辨不出考生要表达的意思,难以找到得分点;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卷面脏乱,乱涂乱画,还用箭头指向其他答题区等,阅卷老师到处找得分点,这样的卷子一定不会得高分。考卷实录阅卷点评:该生字体潦草,不易辨认,导致失分也是必然。专家提醒组织答案,落实到卷面上,这是地理综合题得分的保障。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1 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阅卷教师在阅卷的过程中时间很是紧张,对于部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试卷,很难找到你写的要点导致失分。2 表述准确,语言术语化教材中的术语是千锤百炼的结晶,是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语言,也是评分标准中的得分点。3 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逻辑严密,防止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也要避免语句冗长,啰啰嗦嗦,让阅卷教师像大海捞针一样给你找得分点。4 书写工整,卷面美观化书写最好用楷书,至少要能让阅卷老师知道你说的观点是什么,美观的卷面会给阅卷教师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坚决反对字迹不清、错字连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