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第28课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朝阳模拟)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
2、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答案C2(2013汕尾测试)“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解析根据材料“我能为君辟土地”说明井田制瓦解,另据材料中的“无意中揭示”,可见选项不是孟子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材料直接反映的,故选C项。答案C3(原创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
3、物中,只有孔子是儒家,故选C项。答案C4(2013中山六校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孟子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答案B5(改编题)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C
4、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解析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答案D6(2013九江模拟)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解析荀子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礼的成分,也有法家的法的因素,说明了百家既争鸣又互相吸收的现象,故选B项。管仲开创法家学派,韩非子是法家的集
5、大成者,不是孟子,排除A项;儒、法并用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才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B7(原创题)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C项。答案C8(2013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
6、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答案B9(2013哈尔滨期末)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
7、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若君主无道“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可知是对君主的一定震慑,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专制。答案C10(2013丹东四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
8、选D项。答案D11(2013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佛经 B圣经C“五经” D道德经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答案C12(改编题)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雍正帝设置军机处C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析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9、故选A项。“雄主之布划”则是政治制度, B、C、D三项都是,皆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
10、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材料三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
11、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1)如果要探究材料一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不
12、同文化之间的关系。(4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的理解。第(1)问,考查启蒙思想借鉴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的背景,可以从客观因素:儒家思想自身和中国国情;主观因素:伏尔泰所处时代和个人立场及愿望;宗教因素:耶稣会传播环节及其影响等加以考虑。第(2)问,考查儒家思想具有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张及对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直接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文化交流、思想解放、思想武器等方面加以归纳。第(3)问,考查西方国家看待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可以从思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角度加以归纳。第(4)问是开放式试题,对于不同文化的正确
13、态度应该是相互借鉴,平等对待,继承发展,不断创新。答案(1)方面: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传播环节及其影响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言之有理即可)(3)理由: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等。(答出两点
14、即可)(4)处理:不同文化应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14(2013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于仁。论语子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子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形成的影响。(20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答案要求:(1)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2)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3)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对“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4)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5)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6)无史实错误。(7)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