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夏县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高二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军人的精神修养,基本着重在智、仁、勇三达德。这三达德中,又以仁为主。中国文化主要精神都发源在一个“仁”字上。孟子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本原。但战争本是要杀人的,好像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我中华民族虽尚武,而不流于残忍,所以能绵延历久,屡挫不衰。中国军事要讲顺天应人,替天行道。所谓止戈为武,仁者无敌,战争乃为一种吊民伐罪,以杀止杀的行为,故军队则成为仁义之师。孟子也说:“不嗜杀人者,能一
2、天下。”不嗜杀人,不是不杀人。但杀人总不是好事,因此非存心至仁,则不宜开来担任此杀人的大任。既要杀人,自己也该不怕死,所以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视死如归,也是武德。当知两军交锋,固是要争取胜败,更要是“争是非”。是的向非的投降,实无光荣可言。一个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强调“精神不死”,躯体虽不保,但其人格气节仍然存在。战争并不是鼓励杀人,更不是鼓励自杀。心中只有一个道,一个仁义之道。死生一观,并不在这些上来计较。中国军人既尚仁,又讲礼,吉、凶、军、宾、嘉五礼,军礼占其一。可见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军人,正也代表着文化传统主要精神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段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话,说:“子之所
3、慎,斋、战、疾。”斋是祭前斋戒,所祭是鬼神。孔子在祭前斋时,既不确认有鬼神,也不确认无鬼神,只是此心戒慎,不懈怠,不做作。祭只是祭,斋只是斋。疾病之来,也不知将成大病,抑系小疾。但不要害怕,也不要疏忽,只一心戒慎在疾上。遇战事,也如对鬼神、对疾病般,只莫放松、莫紧张,不当它是强敌,亦不当它是弱敌。临阵只一心在临阵上。慎是不怕也不忽,不把事来看大,也不把事来看小。当知临祭、临战、临疾,皆是人鬼关头,死生之际,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孔子举一“慎”字教人,这是精神上最高修养恰到好处之明训。我们若懂得孔子这番教训,自然不会有好战的心,也不会有畏战的心。中国社会上又很着意表扬失败的军人,尤著的如关羽、岳飞,
4、令人称之为“武圣”。关羽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义”字。当时曹操很赏识他,礼遇有加,封侯赠金,无所不至。但关羽不为曹操所动,还是走归刘备,这就是他的义。岳飞精忠报国,十道金牌班师回来,冤死在风波亭,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忠”字。我们看水浒传上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在梁山泊忠义堂,打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这可见文化传统中之忠义武德,流传在民间社会,真是根深蒂固的。(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武功与武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军事提倡军队要成为仁义之师,顺天应人,以杀戮制止杀戮,故虽尚武而不至流于残忍。B在中国人看来,战争不应鼓励杀人,更不应鼓励自杀,因为失败自杀实无光荣可
5、言,应当唾弃。C孔子认为,斋只是斋,不懈怠就好;对于疾病,既不要害怕,也不要疏忽;都体现出无可无不可的随意态度。D同为失败的军人,关羽表达了“义”,岳飞表达了“忠”,而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梁山,方将忠义武德合为一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阐析智、仁、勇三达德,重在谈武德;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失败的军人,重在谈武功。B文章多处使用引证法。第一自然段中两次引述孟子的话,都与“仁”密切相关,但具体的论述角度则各不相同。C第三自然段从论语引出关于斋戒、疾病和战事的话题,并分别做了具体论述,从而阐明了对“战”的正确态度。D第四自然段主要使用例证法,文中引述了关羽
6、、岳飞和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例子,以有力的事例论证了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仁”“礼”关系看,仁是礼的本原,礼是仁的表现。中国军人既尚仁,又讲礼,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尊崇。B视死如归,是武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生死之外,还有是非,躯体可以不保,但要存仁义之道,坚守人格气节。C临战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孔子教人以“慎”,不怕也不忽,保有临阵专注的状态,堪称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明训。D仁义之道与忠勇之道是中国武德中并存的两个概念,和谐统一构成中国武德文化的内在本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过 梁马加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
7、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
8、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
9、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同志,烘
10、烘肚子吧!”“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今天不能过梁吗?”“梁上有三
11、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你今天不能过梁!”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
12、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
13、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1941年7月作于延安(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B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
14、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5小说多处写“雪”,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6 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征服陈忠实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
15、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
16、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睡不着”“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
17、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对。”南恒承认了。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南红卫沉吟半晌,
18、不得不承认。“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好了,
19、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
20、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B. 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C. 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D. 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如“啥”“实扎扎”“甭”等语言。8.小说中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指出其作用。(5分)9.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
21、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明年,首辅赓亦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因复以用人行政请,亦不报。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
22、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熹宗初政,然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而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已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向高既罢去,韩爌、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
23、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11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职位,在考
24、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让他们练习办事。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活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掌朝政。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刚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奸人窃取国
25、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D叶向高志在救国,毫不恋栈。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2) 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已二十余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西山三
26、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C尾联照应标题,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D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展现了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的情怀。15诗歌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7、)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2)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解释自己处在富家子弟中间虽“缊袍敝衣”也毫不心动的原因的两句是“_,_”。(4)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 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
28、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 ,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 ,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
29、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 ,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众口一词 超逸绝尘 泾渭分明 禀性B众口一词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禀性C有口皆碑 超凡脱俗 泾渭分明 秉性D有口皆碑 超逸绝
30、尘 千差万別 秉性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B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C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D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B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被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C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D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
31、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使之广为传播。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你如果突遭意外,失血过多, (1) ,这些救你一命的血液几乎都来自他人的无偿捐献,无偿献血的采血任务主要由公益性血站负责, (2) ,这些全血检测合格的会在规定温度下保存、运输到合格品库,再分配到各个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然而,很多病人可能只是需要血液中的某些成分, (3) ,比如人体排异、发热、过敏,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今天临床上多采用成分血输注的方式。这就需要人工通过离心机把全血分离出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再输给情况不同的病
32、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请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参
33、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失败自杀实无光荣可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为“是的向非的投降,实无光荣可言”,“失败自杀”并不意味着“向非的投降”。C项,“体现出无可无不可的随意态度”表述错误,对“斋”与“疾”,孔子都强调“慎”, 并非“无可无不可的随意”。D项,错误有三:其一:梁山好汉不可统称“失败的军人”: 其二:原文举梁山好汉之例,是为了说明“忠义武德,流传在民间社会,真是根深蒂固”,而非判定其“方将忠义武德合为一体”。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失败的军人,“重在谈武功”表述错误,最后一个自然段重在谈武德。3D
34、【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和谐统一构成中国武德文化的内在本质”表述错误。作者认为,“仁”是包括中国武德在内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忠”“勇”“义”皆发端于“仁”, 故而不可认定仁义之道与忠勇之道是中国武德中“并存的两个概念”。4A5(1)文章多处写“雪”,渲染了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2)文章多处写“雪”,烘托了孙林等战士钢铁般的意志;(3)“雪”的描写也凸显了主题,歌颂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6(1)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如孙林如何追赶队伍,孙林的疲惫,老头子的劝阻等;(2)尽管孙
35、林知道过梁危险,但他为了完成任务,毅然走向风雪,革命战士的坚强意志是我们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孙林过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品质,孙林过梁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退缩和畏惧;(3)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一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能力。结合“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局面”“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
36、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等分析概括优点。结合“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危险”“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等概括缺点。结合“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
37、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等分析概括如何改进。7.B(B项,没有运用肖像描写。)8.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2分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1分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9. 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10.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38、的能力。“臣进退”作“可置不问”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百僚必不可尽空”与“台谏必不可尽废”结构相同,应在“尽空”和“尽废”后停顿。据此排除D项。11.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说法有误。“束发”指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或童年。古时童子头发下垂,不加扎束。12. 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
39、项,“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已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所以,熹宗加封叶向高为太傅后,派行人护送他返乡,不久听任他辞去太傅。13. (1)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神宗多次下诏,于是出来管理事务。(2)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窘迫。叶向高因形势不能挽回,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参考译文】叶向高,字进卿,是福清人。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编修。万历二十六年,朝廷任命叶向高为左庶子,不久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万
40、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提拔叶向高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叶向高进入朝廷。第二年(1608年),首辅朱赓也去世了,次辅李廷机因为别人议论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一的辅臣。在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倦于勤政,国家大事多废弃懈怠。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叶向高自从独自主持内阁,就请求增补内阁大臣,神宗又不听。等到吏部尚书孙丕扬因为举荐贤能不被任用而请求离职,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神宗多次下诏,才出来管理事务。万历四十年(1612年)春,叶向高以历代帝王中,在位达四十年以上,从
41、三代以来直到现在只有十个国君,规劝神宗大力推行新政。因此又以选用人才实行新政请求,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的意见得不到实行,每个月都要求辞职。神宗每次都降旨嘉勉挽留他。叶向高又说:“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位子空着,谏官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按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皇上周围怨声载道。而陛下故意与臣下隔绝,使得武官不能竭尽忠心,六部的官员不能各负其责,整个国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而陛下还自以为有神机妙算,我恐怕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没有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的。”熹宗执政之初,然而皇帝年幼,不能够辨别忠臣和奸臣,魏忠贤、客氏逐渐窃取了国家大权。刑部尚书王纪被剥夺官籍,礼部尚
42、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击离职。叶向高争论没有结果,于是请求跟邹元标一起被罢免。熹宗没有接受,魏忠贤由此更加怀恨叶向高了,而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高。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窘迫。叶向高因形势不能挽回,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熹宗于是下诏加封叶向高为太傅,派行人护送他返乡,赏赐给他的财物比按常法赐予的还要多,不久又听任他辞去太傅,有关部门每月赐给他五石米,八个轿夫。叶向高被罢免后,韩爌、朱国祯相继成为首辅,没多久都被罢免。在朝廷里谄媚小人占据要职,清高的士大夫们无所倚靠。明熹宗驾崩,叶向高也在当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
43、情感的能力。B项,“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错误。“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并无批判“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之意,这里抒发的是作者功业未成的哀叹。15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诗中的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意思是“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
44、火,安史之乱给诗人生活和精神以很大的冲击,作者也一直关注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在诗中也有多次的表露。此处作者再次提到当时国家所处的战乱局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诸弟隔”,诸弟分离,长期阻隔。杜甫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尤其是与众位兄弟之间的感情尤深,在不同的诗中多次的写到对兄弟们的思念。此处再次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无限思念之情;“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远离家乡,因思念家人而悲伤流泪,表达出人世之悲,流离之苦。短短一句,作者就将“忧国之情”“思乡之感”和“漂泊之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真不愧“诗圣”的美名。16.(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有口皆碑”后不能再接“的好评”,故第一空应选“众口一词”,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看第三空:“超逸绝尘”,超然物外,不滞尘俗。“超凡脱俗”,形容超出平常,非常高洁,不沾一丝庸俗之气。文中强调林和靖老先超出一般人,脱离了红尘俗世,故选“超凡脱俗”。再看第三空:“千差万别”形容差别很大,各不相同;“泾渭分明”的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
46、强调的是文人们的际遇各不相同,用“千差万别”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再看第四空:“禀性”,本性,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秉性”,性格。“梅花生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依然我行我素,不屈不挠”是梅花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故选“禀性”。18D【解析】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从后文“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来看,括号内语句的主体应是“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据此可排除AC两项。B项中“往往”一词的位置不当,且D项的被动句式更恰当。19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因为误用“由于”而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二是结构混乱,“给
47、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句式杂糅,应将“广泛传播”改为“使之广为传播”。据此可以排除BD。20.(1)就必须紧急输血(2)公益性血站采集的大多是全血(3)直接输全血反而有不良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第一个空根据条件“你如果突遭意外,失血过多”,填入结果,即“就必须紧急输血”;第二个空根据“无偿献血的采血任务主要由公益性血站负责”“这些全血”,填入关于血站采集的是全血的信息,即“公益性血站采集的大多是全血”;第三个空根据结果“比如人体排异、发热、过敏,甚至有生命危险”,填入原因,即“直接输全血反而有不良反应”。注意字数限制。21.“gnomAD”登上自
48、然封面;它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库;它是宝贵的遗传资源。【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材料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出报道的对象gnomAD;第二句话交代了其特点: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库;第三句话主要是凸显其作用:是一份宝贵的遗传资源。概括时,要简洁明了且内容完整。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学生在写作时,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
49、不能中立,也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写一篇辩论词,就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三是以一辩的身份来写,就不是其他辩手,要有身份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和身份要求。立意: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参考例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
50、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因为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
51、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生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
52、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